清晨六点十二分,最高人民检察院外的空气凛冽如刀。
宋昭站在台阶投下的深重阴影里,像一尊即将开裂的雕像。
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从父亲保险箱中取出的铜片,粗糙的边缘仿佛还在传递着十五年前的冰冷与绝望,掌心深处,因强行共情而诱发的灼痛感仍未完全消退。
脚步声由远及近,林晚走到他身边,没有多余的问候,只是递上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
封面上,“回声计划”物证链技术说明的字样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清晰,下方印着一串复杂的区块链存证编号,以及一个与全国司法系统精准同步的时间戳。
“d3舱内的残留数据、那盘被消磁又复原的磁带录音、周正声的亲笔手记、还有那份被伪造的尸检报告与真实脑组织的切片比对——所有证据链,已经在今天凌晨四点全部完成交叉固化。”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千钧,“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说这是‘推测’。”
宋昭接过文件夹,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点了点头,动作缓慢而郑重,然后将那枚承载着一切起点的铜片,小心地夹入文件夹的内页。
“不是推测,”他低声回应,与其说是在回答林晚,不如说是在告慰那些沉睡了十五年的亡魂,“是物证自己,走完了最后一段路。”
上午九点整,特别调查庭内座无虚席,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随着法槌落下,庭审正式开始。
主屏幕上,由唐雨柔主导修复的火灾当晚监控录象开始播放,每一帧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画面并非公众认知中混乱的火场求生,而是冰冷的、有预谋的清除。
七名壬戌应急小组的组员,并非被大火困于指挥室,而是在浓烟弥漫之前,就被一群身份不明的黑衣人强行拖拽出去,消失在监控的死角。
画面切换,地点是殡仪馆的样本操作间。
周正声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他戴着手套,亲自将一份脑组织样本的标签撕下,换上了另一张早已准备好的标签。
他的动作熟练而冷静,仿佛在处理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物证。
紧接着,是沈巍在魏氏基金会地下实验室的影像。
他背对镜头,在一份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文件头部的标题——“项目回声”启动令——被镜头精准捕捉。
当最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