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革新性这三个维度,都无可挑剔。
虽然说故事主体是有些“擦边”,涉及到了甚嚣尘上的孤立派,但黑面具杂志的受众群体也不是精英阶层,反而会喜欢这种隐喻社会阴暗面的故事风格。
最重要的是,只要在商业性上能过关,现任主编“奥斯卡奥兰德”,和出版社的总裁“埃尔丁考德威尔”,就不会拒绝这么一份稿子。
“那两个唯利是图的、可恨的家伙!”
范妮埃里森心里想着,将君子放到一旁,开始审阅下一份稿件。
这一次的审阅过程,让阅稿无数的范妮埃里森,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这份稿件,布朗克斯的故事写得太好了!
虽然说完全跟黑面具的风格不搭,既没有紧张刺激的悬疑感营造,也没有冷峻硬朗的硬汉主角。
但就她个人而言这绝对是一篇杰作!
在这个孤立主义和本土思潮冲击的年代,这部小说没有选择讨喜的风格,去创作普罗大众喜欢的黑帮暴力作品来宣泄情绪,反而是写就了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底层故事。
而故事中两个父亲——罗兰逊和辛尼——在故事结局所产生的特殊的“联结”,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度理解,让读者读罢结局后,自然而然产生出一股温情和愁绪。
同时,在范妮埃里森看来这篇故事的文学性也并不亚于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那些主流作家!
——故事中的布朗克斯区是一个多元族群混杂的世界,而黑帮领袖辛尼也是靠着维持这种平衡,才营造出了一个强大、稳定的社区。
往小了看,这种塑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结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独自“自保”,只有维持人际温情,才是更持久的生存之道。
往大了看,则是批判了孤立主义和本土思潮的影响,隐喻了“拒绝外部世界永远不是保证安全的最佳办法”。
范妮埃里森一边想着,一边在纸张上写下她对这篇小说的评论。
之后,她就迫不及待的再次阅读起这篇故事。
这次她倒不是为了给出评论而阅读,单纯是沉浸其中!
毕竟,对于她这么一个饱受压迫的黑人来说,这篇故事后半段的种族冲突,对她来说实在是太有代入感了。
当她看到骑自行车路过白人社区的黑人,就因为肤色原因而被白人不由分说的当街暴打时,她的眼眶不自觉的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