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周朝建立之初就解决了。
关于武王伐纣,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的人做什么事都需要先进行占卜,武王决定伐纣之前,也请祭司进行占卜,得到的结论是不能成功。
周武王没有理会占卜的结果,还是决定率军讨伐商纣,最终取得了成功,而且他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后世孔子的推崇
至于这个故事的象征意义,大家可以仔细琢磨。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为什么不说怪力乱神,不是他不能说、不想说,而是他没必要说,说了反而多余。
儒家子学研究的是人与人,它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从人性还原法开始。
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启示,只需要人的自我审视,也就是说,不需要神的参与。
儒家子学得到认知的过程,就是纯粹的“人启”,而不需要“神启”。
有很多人执着于有神论或无神论的区别,但从建立认知的源头来看,人启论与神启论的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人性还原法中所提到的人,就是最普通、最朴素、最普遍的人,而不是特殊的人,更不是身份高贵的人。
它本身就包含一个假设,大家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改写了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君子的语义实际上是贵族,小人的语义实际上是平民。但到了孔子手里,道德判断不再依据于身份,而是依据于行为。
在他看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君子,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则应该被称为小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个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根植在我们当代人的思想中。
那么孔子的学说,或者说儒家的子学,应该怎么概括?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不是,我们没必要用这些词汇去概括,它就是儒学!
第二个问题,孔子与王守仁
之所以要提到王守仁,因为我们刚才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而明代的王守仁有非常著名的四句偈,是其心学思想的高度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有什么问题吗?乍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啊,首先第一句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不就是还原到一种尚没有得出认知的原始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