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周公时代的秩序。
我们不要忘了,孔子本身就是周朝人。只是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彼此征伐不休。
孔子的希望,是天下重新一统,结束分裂内乱,恢复稳定与和平。
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人,怀念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但不得不说,他回不去了,东周的乱世不是礼乐制度的崩溃造成的,寄希望于此,只能是刻舟求剑。
孔子崇尚周礼、推崇周公时代,更有另一层现实意义的考量。他要能向人讲清楚,自己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那时可不比现在,不可能人均高中毕业甚至本科学历,哪怕他描述得天花乱坠,别人恐怕也听不懂,或者内心中没有真正的感触。
但像这种事情,只要能举出一个现实中的范例就简单多了。而孔子能在历史中找到的最佳范例,就是周公时代。
因为它是距孔子最近的所谓“太平盛世”。
周公时代是否像儒家宣扬的那么美好?当然未必!可是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中,它就象征着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孔子在向人们描述理想世界的时候,只要说一句“就像周公时代那样”,那么听众立刻就懂了。但周公时代并不是孔子对社会的终极理想,那只是小康并非大同。
第四个问题,孔子与柏拉图。
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孔子与笛卡尔、孔子与王守仁、孔子与马克思,这一讲中补上另一个人,就是柏拉图。
提到“理想世界”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概念,有人就会想起柏拉图。柏拉图与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比孔子晚了大约一百来年。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叫理想国,他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出自这本著作。我很多年前买来看过,当时感觉读不下去,但是非常震惊。
不谈哲学部分,让我震惊的主要是他的社会理想。因为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不仅是上下分明的等级社会,居然还是个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
怎么形容呢,就是将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执行到最严格、最彻底的状态,看上去好似秩序井然。
当代人不会认为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是理想国,可是我们依然会拥有对大同世界的理想,那么孔子与柏拉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