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市古河道的岸边,橙色的机械臂正小心地清理河底的淤泥。铁爪每次从水里抬起,都带着乌黑的泥块,却没有往年那种刺鼻的腥臭味——经过之前的治理,水里的孢子浓度已经降了很多。周雨桐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测台上,手里的平板连接着水下探测器,屏幕上的孢子浓度数值正缓慢跳动,。
“再清理两天,水底的淤泥就能达到种植标准了。”她转头对身边的马超说,指尖在屏幕上划过,调出水底的实时画面,“你看,已经有小鱼在淤泥旁边游了,说明水质在变好。”
马超凑过来,扶了扶眼镜,指着屏幕下方的微生物数据:“水底的有益菌群也在恢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上周多了三成,这个细菌能帮着分解水里的污染物。
等荷花和菖蒲种下去,它们能和菌群配合,吸收残留的孢子,形成稳定的生态链,到时候不用我们一直监测,它们自己就能维持平衡。”
远处传来脚步声,柳清月带着三位非遗传承人赶来,他们手里抬着两个特制的古琴音箱,箱体是深棕色的,侧面刻着精致的水脉纹,纹路里还涂了淡淡的蓝漆。音箱下面装着轮子,方便在岸边移动,里面则装着与青铜音叉频率同步的振动装置。
“我们昨天在实验室测试了好几次。”柳清月擦了擦额角的汗,“‘治水曲’的440hz频率能促进水生植物发芽,比普通环境下快两成,而且芽苗更壮,不容易生病。”
她把音箱放在河道边的金属支架上,接通电源,又从背包里掏出一把便携古琴——琴身小巧,是专门为户外演奏做的。指尖轻轻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顺着水面扩散开来,岸边围观的市民纷纷安静下来,连机械臂运作的“轰隆”声都仿佛柔和了几分,像是在配合琴声的节奏。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近音箱,眯着眼睛看了半天,问:“姑娘,这琴声真能帮植物生长?我活了七十多年,只听说过给花浇水、晒太阳,没听说过听琴也能长好的。”
柳清月笑着扶了扶老人的胳膊,带他走到河道边:“您看那边刚露出芽的芦苇,刚才还蔫蔫的,叶子耷拉着,现在是不是挺起来了?”
老人凑过去仔细一看,果然看到几株芦苇芽正微微舒展,叶尖沾着的水珠轻轻滚动,像是刚睡醒的孩子伸懒腰。“这琴声里的频率,能让植物的细胞更活跃,就像人听了好听的歌,心情变好,身体也舒服一样。”
孙蕊和陈默正沿着河道布置生态监测仪,每台仪器都是银灰色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火生气 作品《数据织网者:文明暗码》第 59 章 古河道修复与琴声伴绿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