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巴掌大一点,上面有个小小的led灯,随着琴声的节奏闪烁着绿光。“这些仪器能记录芦苇、荷花和菖蒲的生长速度,比如每天长多高,长出几片叶子。”
孙蕊蹲在仪器旁调试参数,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还能实时监测水里的孢子浓度,数据会同步传到方舟系统。要是出现异常,比如孢子浓度突然升高,系统会自动让音箱切换到380hz的定孢频率,压制孢子活性,等我们赶过来处理。”
陈默则在每台仪器旁插上小木牌,木牌是用环保材料做的,上面写着“生态监测点,请勿触碰”,旁边还画了个简笔画的古琴和小鸟,线条歪歪扭扭,却很可爱。“昨天有个小朋友好奇,想把仪器拔下来看看里面是什么。”他笑着说,“画个小动物提醒下,孩子们应该会更愿意配合,毕竟没人想欺负画里的小鸟嘛。”
上官宇站在岸边的大型显示屏前,显示屏有两米多高,正循环播放古河道的修复方案。屏幕上先跳出五十年前的老照片:柳振庭穿着蓝色工装,站在河道边,手里拿着泛黄的图纸,身后是刚种下的水生植物,岸边还有几个村民在帮忙;接着画面切换到现在,机械臂、古琴音箱和忙碌的工作人员形成鲜明对比,河道里的水虽然还没完全变清,却已经能看到水底的石子。
“五十年前,柳振庭先生就是用‘古琴韵律+水生植物’的方法,让这条被污染的河道恢复清澈。”
上官宇指着屏幕上的进度条,“现在我们沿着他的路继续走,计划三个月内完成全部修复。到时候这里会修一条木质步道,旁边种上垂柳,大家可以来散步、听琴,还能看到候鸟在水面上飞——就像逛公园一样舒服。”
人群中有人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个年轻妈妈抱着怀里的宝宝,轻声问:“以后能带孩子来这里玩水吗?会不会有危险?比如水里有不好的东西。”
“步道旁边会装一米高的防护栏,防止小朋友不小心掉下去。”马超走过来回答,手里还拿着水质检测报告,“我们会每周检测三次水质,确保孢子浓度低于0.1mgm,达到饮用水标准。
等植物长得茂盛了,我们还会组织志愿活动,邀请大家来给植物浇水、清理垃圾,让更多人参与到河道保护里来,毕竟这是咱们自己的河道,得靠大家一起守护。”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菖蒲苗被工人小心地种进河道。工人们穿着深蓝色的防水裤,弯腰将苗根轻轻埋进松软的泥里,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小生命。
柳清月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少火生气 作品《数据织网者:文明暗码》第 59 章 古河道修复与琴声伴绿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