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绝他们。”六个月是最短期限。”
柳青将精心编织的冬柳筐寄给了吴老。几天后,她收到了一封手写的回信和一张照片。照片上,精神矍铄的吴老坐在阳台摇椅上,脚边放着那个筐,里面装着书和渔具。信上写着:“筐已收到,远超预期。触之温润,置之稳妥,伴我晨昏,心生欢喜。此非器物,乃一老友也。尾款已付,聊表谢意。”
柳青发现,尾款金额比约定的多了整整三成。
第二天,柳青召集所有人:“我想开发个新品。”
她翻开奶奶的“柳编百样图”,指向一页复杂到令人窒息的设计:“四季平安筐,奶奶笔记里说,这是过去大户人家嫁女儿必备的聘礼。”
图纸上,四种纹样巧妙交融:春柳纹柔美,夏荷纹繁复,秋菊纹端庄,冬梅纹清傲。每个季节对应一种祝福,需要四种不同材质的柳条混编。
“疯了,青姐你编四季上瘾了吗?”
周明第一个反对,“这比水波纹难十倍!就算不做酒店订单,我们也有别的”
他指向展示台方向“这边的春茶席夏果篮秋灯罩冬收纳篮,推广做好了,一年四季有订单是不是,张磊?”
张磊还没说话爷爷先敲了敲桌子。
“我做。”他粗糙的手指轻抚图纸,像在触碰什么珍宝,
“你奶奶编的最后一个四季筐,现在应该在省博物馆。”
工坊里鸦雀无声。
李阿婆颤巍巍地站起来:“月丫头这个...我倒是会一点。”
“月丫头”是奶奶周月华的小名。
最终,有五人选择跟着柳青挑战编织四季平安筐,剩下的人继续做常规订单。
柳青看着这个自发形成的“精品研发小组”,眼睛有些发热。
第一道难关来自材料。冬梅纹需要三年生红皮柳,且必须冬至后采伐。清河镇周边符合要求的柳林早已不多。
“去北滩,”爷爷裹紧棉袄,“那儿还有片老林子。”
北滩距离镇上二十里,积雪没过膝盖。柳青、张磊跟着爷爷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整整半天,终于找到那片野生柳林。
“看准了,”爷爷指着柳条上的霜花,“带霜的这一面永远朝北,取朝南的枝条,阳气足。”
采伐过程极其繁琐:不能用电锯,只能用特制柳刀;不能伤主干,只取旁枝;还要在切口处涂特制药膏防止冻伤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雁 作品《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第二十六章 年终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