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黑时,三人拖着寥寥几捆柳条返回,个个冻得嘴唇发紫。但爷爷脸上带着难得的满足:“好料,这才是编冬梅的料。”
处理柳条更考验耐心。红皮柳需要埋在雪下“冻醒”,再泡入温水“唤醒”,最后用花椒盐水固色。整套流程下来就要七天。
这期间,其他人也没闲着。春柳纹需要开春新枝,李阿婆带着妇女们搭建暖棚催芽;
夏荷纹最好用雨季柳条,王婶想办法模拟潮湿环境;
秋菊纹则要找被秋风自然风干的特殊材料...
腊月初八终于出炉第一个成品。
那是个一尺见方的收纳筐,四种纹样过渡自然,仿佛真的能看到四季流转。但爷爷只看了一眼就扔进火炉:“冬梅纹少了一瓣。”
众人愣在原地。那筐在大家看来已经完美无缺。
“差一瓣,就不是四季平安。”爷爷的声音比北滩的风还冷,“重来。”
那一晚,工坊的灯亮到天明。
第二天工坊里热气腾腾,三十人围坐在长桌旁。
张磊的笔记本电脑连着投影仪,将年度账目投在白色墙面上。
“截至昨天,我们共完成订单147笔,总收入28.7万元。“张磊推了推眼镜,“扣除材料、运费等成本,可分配利润15.4万。“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王婶捏着手指头算账:“俺家那口子在城里打工,一年也就拿回来五万...“
柳青站起身,心跳加速:“按贡献值计算,分红方案如下——“
张磊开发的小程序将每个人的工作量直观呈现:李阿婆技术指导238小时,爷爷质检1279件次,李春梅完成基础编织453件,王秀兰完成...当最后一行“柳青-统筹管理“出现时,她自己都吓了一跳——日均工作12小时。
“现在发红包!“张磊搬出一个贴着红纸的纸箱,“扫码领款,绝对公平!“
老人们战战兢兢地掏出手机,年轻人们则迫不及待地扫码。叮叮咚咚的到账提示音此起彼伏,像一首欢快的年节序曲。
李婶看着微信钱包里突然多出的一万二,手直发抖:“我居然能赚这么多?”
张晓雯崇拜地望着她:“李婶,您可以咱们工坊的第一快手,一个人能顶两个半。”
“角落里,爷爷默默数着手中的现金——他和李阿婆年龄大了,都坚持要纸币。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雁 作品《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第二十六章 年终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