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业设计领域的教授。
此刻,专家的问题极其尖锐,直指非遗认定的核心价值,独特性和活态传承性。会场一片寂静。张磊和周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柳青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地看向那位专家:
“赵教授,您的问题很好。机器可以模拟形态,但无法复制生命。”
她拿起一根经过古法药方浸泡的柳丝,
“这种光泽,来自柳条本身纤维对药液的吸收和转化,是材料与时间自然作用的结果,每一根都独一无二。而机器生产的复合材料,是均匀的、死板的。”
她接着示意李阿婆开始演示。李阿婆粗糙的手指捻起柳丝,动作舒缓而精准。她一边编,一边用浓重的乡音说:
“机器嘛,它懂啥叫火候?啥叫手感?这柳丝啊,晒多了燥,浸久了疲,就得凭手指头感觉它啥时候最服帖。这个服帖,机器咋量?”
她那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手感最生动的诠释。
李阿婆编出的细小样片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自然的光泽,与工业制品的锐利反光截然不同。
“至于独创性和历史价值,”
柳青接过话头,将带来的物证复印件分发给各位专家,
“这是我们新近发现的,民国八年津门荣兴商行的收货单,以及民国九年的商行图录,里面明确记载并展示了流光彩丝篮。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津门海关的遗留文书记录中,发现验货员备注此物‘仿京造,疑为庚子年后流失宫样复现’。
这足以证明,这项技艺并非凭空而来,它有着清晰的百年传承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审美和工艺标准,是机器复制无法承载的历史记忆。”
扎实的物证一出,现场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几位专家仔细传阅着那些泛黄影像的复印件,频频点头。
赵教授似乎还想说什么,此时,坐在评审席末位、一直沉默的一位老先生,是本次评审的特邀顾问,姓李。他缓缓开口了:
“小赵的问题,站在工业设计的角度看,没错。但非遗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不仅仅是物,更是人和文化。”
李老声音平和却有力,
“‘流光柳丝’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材料之间最深度的对话和掌控,是一种活的智慧。它或许能被模仿形态,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情感和手工伦理,是不可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童雁 作品《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第七十五章 评审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