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主节点做了太多判断前置。”张远指着架构图,“如果未来接入更多外部服务器,主控台反而会成为瓶颈。不如让每个镜像节点具备独立预警能力,只把结果传回来。”
“你是说,让分身也能思考?”李阳反应过来。
“不是思考,是执行。”张远纠正,“它们不需要改动模型,只要按统一规则运行就行。就像复制粘贴一份完整的判断流程。”
陈帆沉默片刻,敲下几行指令。他在系统配置中新增了一个开关:**允许远程节点本地决策**。
设置完成后,他重新启动测试。这一次,三地服务器不仅接收数据,还在各自端完成了盘口模式识别,并将生成的预警信号回传主节点。
主屏上,三条独立的警报流几乎同时汇入中央队列,时间差不超过九十毫秒。
“响应速度没下降。”李阳看着性能图表,“而且主节点负载降低了41%。”
“这才是真正的分身。”陈帆缓缓说道。
他调出其中一个远程节点的日志文件,逐条核对预警依据。每一项触发条件都与本地系统完全吻合,甚至连注释格式都没有差异。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它更轻、更快。”李阳已经开始构思下一阶段优化方案,“我打算把模型推理部分也拆出去,做成可插拔模块。”
“还有权限隔离。”张远补充,“不同节点应该有不同的数据视野,避免一处泄露影响全局。”
陈帆听着两人的讨论,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他打开了系统底层配置文件,找到那个标为“核心控制权”的参数项。
目前,所有重大决策仍由本地主机最终裁定。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也意味着真正的去中心化还未实现。
他没有修改这个值,而是新建了一个测试账户,赋予其仅限远程节点的操作权限。然后,他将一段简化版的盘口扫描任务分配给该账户,观察其能否在脱离主控的情况下独立完成闭环。
屏幕左侧,任务进度条开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