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包顺着迪拜信托平台的备用链路悄然流出,穿越三层代理服务器,最终抵达新加坡节点。几秒后,监测程序显示目标主机完成了文件解析,并触发了一次内部缓存刷新。
“进了。”李航紧盯日志流,“但他们反应太快了——不到两秒就启动了深度扫描。”
屏幕突然变红。
防火墙拦截日志疯狂滚动,其中一行让所有人瞳孔一缩:检测到可疑模块调用,签名匹配cv-fan_1998_module_auth。
陈帆猛地起身。
那个名字他很久没听过了。那是他在大学时为校金融协会写的第一版身份验证模块,从未上线,也没有共享给任何人。代码存在一台老笔记本里,那台机器甚至没连过校园网。
“他们怎么会有这个?”周婷声音压低。
“不是偷的。”陈帆盯着那行标签,“是复刻。他们拿到了原始逻辑,正在反向推演我们的系统架构。”
空气骤然紧绷。
如果对手能识别出这种级别的私有代码,说明他们不只是掌握了某个账户权限,而是已经深入到了系统的底层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正在模拟整个“金融洞察系统”的运行逻辑,甚至尝试预测下一步动作。
“不能让他们继续读取真实响应。”周婷迅速调出数据出口管理界面,“我启动‘迷雾’计划。”
程序名为“数据迷雾”,本质是一套大规模混淆系统。它会向所有可疑信道批量推送虚假的心跳信号、错误码和系统日志,内容看似真实,实则全部经过变形处理。比如,真实的风控阈值是7.3%,推送出去的可能是6.8%或7.5%,足够接近以骗过初步判断,又足以扰乱长期建模。
“开始注入。”她说。
刹那间,主屏上的数据流剧烈震荡。红蓝交错的信息洪流在虚拟网络图中碰撞、扩散,像无数细小的火花在黑暗中炸开。那些原本安静潜伏的监听节点一个接一个被虚假信号填满,被迫做出响应,暴露位置。
李航趁机释放第二波探针,这次附带了可追溯的数字指纹。只要对方系统调用一次伪造日志,就会无意中将指纹带回源头。
就在第三轮混淆数据发出的瞬间,主显示器突然黑屏。
半秒后,全屏弹出一个对话框。
背景是纯黑,中央浮现一行白色文字:**eback,chenfan.**
紧接着,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