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朝阳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瞬间赢得了这群心高气傲的专家们的认同。
当晚,宋文清就带着他那支同样充满干劲的化工团队,挤进了小汤山科研工作室。
几张旧木板搭成的桌子拼在一起,就成了临时实验室兼宿舍。
宋文清甚至顾不上整理自己的铺盖卷,就迫不及待地摊开马先生提供的厚厚一叠土法提取大蒜素的流程记录,和几瓶浑浊的初级提取液样品。
他凑近笔记手指在记录本上快速划过,嘴里念念有词:“效率太低杂质太多有效成分降解快稳定性极差必须上设备!溶剂萃取低温浓缩关键参数”
与此同时,航空组的领队陆长青,一位资深的飞机结构力学专家,同样不顾旅途劳顿。
他一手拉着陈朝阳,一手拽着郑春秋,径直来到挂着那张简陋航空基地构想图的墙前。
他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南口某处山坳,眼神锐利如手术刀:“陈书记,春秋同志!这里!预选的机库位置!
详细的地质钻探数据呢?基岩是什么?承载力够不够?风化层厚度?未来简易机库的跨度设想是多大?材料怎么解决?是打算用钢梁还是?”
一连串专业而急切的问题,像连珠炮般砸来,瞬间点燃了陈朝阳和郑春秋心中的紧迫感。
这二十位风尘仆仆而来的专家,绝非装点门面的花瓶。他们是带着华北局乃至中央的殷切期望和沉甸甸的政治任务而来的尖刀!
他们的到来,在昌平这片刚刚燃起工业火种的土地上,投入了一颗知识风暴的核心。
一场由钢铁雄心与专家智慧共同驱动的、席卷一切的变革风暴,已然在昌平大地上呼啸而起。炉火将更旺,机器将轰鸣。
罗重文留下的三把“火种”,在昌平大地上猛烈地燃烧起来,驱动着这片土地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向着陈朝阳和专家们共同擘画的蓝图倾力展开。
资源有限,目标众多,一种清晰而务实的“倾向性”格局,在陈朝阳的意志主导下迅速成型。
“金蒜”是点燃生命之光的头号工程
小汤山镇新建的库房,如今成了昌平最神秘也最受关注的地方。
窗户被厚毡布遮得严严实实,只留下必要的通风口,门上也挂起了“技术重地,非请勿入”的木牌。
库房里,浓烈而独特的大蒜素气味混合着化学试剂的味道,日夜弥漫。这里,就是“金蒜计划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37章 术业有专攻,求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