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嘶鸣、砂轮的尖啸,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标准化工厂骨架正在一块块锻造、拼装起来的激昂乐章。
郑春秋的目标无比清晰:用这批宝贵的钢材和专家的智慧,为机器核心部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打下坚不可摧的设备与工艺基础。
南口镇西南,弹药库旧址,一处人迹罕至、三面环山的隐蔽山坳。这里的气氛与机械厂的火热截然不同,安静得只能听到山风吹过松林的呜咽和偶尔的鸟鸣。
陆长青带着他的航空组专家,以及卫戍团派来的一个排精干战士,如同潜入敌后的特遣队,悄无声息地在这里扎下了营盘。
首要任务就是摸清这片土地的“筋骨”*。
没有专业的钻探设备,陆长青的方法原始而有效。战士们轮着大锤,将钢钎狠狠砸进裸露的岩层,通过手感判断岩层的硬度和裂隙。
地质专家拿着罗盘和地质锤,仔细敲打、观察岩石的纹理和成分,用小本子记录。
水平仪被架设在选定的机库预设位置,反复测量坡度和可能的平整方案。
陆长青自己则拿着望远镜,站在制高点,仔细审视着周围的地形、植被覆盖和可能的进出通道,评估着天然的隐蔽性和未来伪装的可能性。
一张张手绘的、标注着等高线、岩层性质、植被分布和隐蔽等级的地形地质图,在简易的帐篷里逐渐成型。
“隐蔽性是第一位的!地基的牢固性必须万无一失!”陆长青的声音在山谷里压得很低,却带着千钧之力。
他指着图纸上预想的拱形机库位置,“材料?别指望合金钢!就用这里的石灰岩!
开凿出来,就地加工成条石,用水泥砂浆砌筑拱券!结构力学我计算过了,只要基础打牢,承重轻型飞机没问题!‘靠山吃山,土法上马’照样行!”
与此同时,在昌平师范技工学校一个挂着“航空兴趣班”牌子的教室内,另一种奠基也在悄然进行。
陆长青亲自授课,没有花哨的模型,只有黑板上的粉笔线条勾勒着最基础的机翼剖面、气流方向。
他讲材料,重点强调“强度、重量、耐候性”这些最实用的指标;
他讲结构,核心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承受最大的力”。
被严格选拔出来的十几个尖子生,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渴望。
恰恰这十几个尖子生也都还是周慕白,重点培养的精密工程学较为出色的学生之一!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38章 术业有专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