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着棚顶,“草帘子卷放的时间要根据阳光强度灵活调整,中午太热,得卷高点;
还有,试试在棚里挖条浅沟,铺点秸秆,晚上灌上水,白天靠水汽蒸发吸热降温,比单纯烧煤省钱省力!”
而在开荒田里,另一位专家正带着一群青壮年农民,用绳子拉出笔直的线。
“红薯苗,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行距一尺五,株距八寸!通风透光,才能结大块!”他蹲下身,示范着如何用最省力的方法栽苗、培土。
旁边的田埂上,放着几只木桶,里面是散发着硫磺味的石灰水。“看到叶子背面有红蜘蛛没?别等它成灾!这个石灰硫磺合剂,土法子,便宜管用!隔七天喷一次!”
他们带来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实打实的增产技巧:如何根据墒情合理灌溉,如何识别常见的病虫害并自制土农药防治,如何堆肥沤肥提升地力。
他们甚至带来了几小袋精心筛选、更适合昌平气候和土壤的耐寒高产棉种,交给了几个信得过的生产能手试种。
成果直接关系到秋收粮仓的丰盈和百姓碗里的饭食,农学专家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接地气的行动,赢得了老农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任。
他们的工作,如同春雨,无声地滋养着昌平这片希望的土地,为工业的腾飞奠定着最基础的生存保障。
昌平的工业格局,就在这清晰的“倾向性”中,如同一棵根系扎实、主干挺拔、枝桠伸展的大树,在1949年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夏天,迎着风雨,奋力生长。
而在小汤山暖棚基地又是另一番场景,水汽在油毡上凝结滴落。
农学专家正对着暖棚边缘那片终年不见阳光、湿冷阴沉的“死角”唉声叹气,手里捏着一把因光照不足而徒长的、细弱的豆苗。
“可惜了这地儿,白占了暖棚的份子,啥正经菜都长不好。”
陈朝阳的身影出现在棚口,他没有立刻上前,而是目光扫视着这片区域,最终落在那堆混杂着棉籽壳、麦秸和烂菜叶的废弃物上。
一个清晰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平菇、废料、立体种植、暖棚微环境——绝配!
这是前世再普通不过的农业知识,但在1949年的昌平,无异于点石成金的“天方夜谭”。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蹲在从田间归来的王教授旁边,也抓起一把废料,故意用带着点“道听途说”的不确定口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39章 多元化立体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