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引导着说:
“王教授,这地儿是种菜不行,可我当年在东北抗战时,听人提过一嘴,说东北深山老林里,有些老乡会在地窖或者背阴的窝棚,用锯末子、烂木头渣子养一种叫‘冻蘑’的菌子,冬天也能长,听说还挺鲜。
您看咱们这暖棚里,又湿又暖和,是不是也能试试?把这废料堆起来,搭个架子往上种?省地儿,还废物利用。”
王维臻一愣,随即像被一道闪电劈中!他猛地抢过陈朝阳手里的废料,凑到眼前仔细捻着,浑浊的眼睛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菌子?!对啊!平菇!草菇!它们不靠太阳吃饭,就喜欢阴湿,专吃这些烂木头、秸秆里的养分!”
他激动地站起来,指着这片“死角”,声音都拔高了:“陈书记,您这‘听说’可太是时候了!这地方简直就是天生的菌房!
搭架子?好主意!后山有的是毛竹,搭它个两三层!铺上苇席,把这些废料蒸透杀菌,拌上菌种铺上去
这暖棚的温度湿度,就是现成的温床啊!不占好地,废物变宝,周期还短!”
陈朝阳心中暗赞王教授一点就透,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思索”:“哦?真能成?王教授您是行家,您觉得有把握?”他故意把“点金术”的功劳推给专业人士。
“有!绝对有!”王教授斩钉截铁,“原理上完全可行!就是这‘种子’——菌种,是关键!得找到适合本地、生长旺盛的野菌子,分离出菌丝!”
“好!”陈朝阳立刻拍板,“这事就交给您了!需要什么支持,县委全力保障!我马上调人!”
他点将,“从师范学生里选两个手脚麻利、心细胆大的,再配上对西山林子门儿清的老向导赵老伯,明天就进山!任务:找最好的野生平菇群落!记住,安全第一!”
说干,就干,陈朝阳一点也不耽搁!
进山前,他特意“路过”集合点,仿佛不经意地对王教授和两个跃跃欲试的学生提点:
“王教授,我琢磨着,找菌子是不是得往那种老橡树、大青冈树倒了烂掉的地方?尤其背阴、潮湿、苔藓厚的山沟沟里?
听说那种地方的菌子长得壮实。”他巧妙地抛出了关键的生境信息,这正是王教授理论知道但缺乏具体实践经验的细节。
王教授眼睛更亮了:“对对对!陈书记您说得太对了!腐殖质丰富,湿度稳定,就是菌子窝!”
他立刻调整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39章 多元化立体化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