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教授,您的担忧完全基于科学精神,我深表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昌平和马先生要强调‘谨慎使用’!
但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培养皿!是战场!是无数战士在痛苦中迅速流失的生命!是奎宁磺胺完全断供的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哪怕是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记录在古老医书上的经验——只要能指明一个可能无害、或许有效的方向,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必须尝试!
这不是放弃科学,这是在科学手段完全失效时,向一切可能的求生智慧求助!
宋博士愿意为‘金蒜’签字,本身就是对这种尝试中科学性的背书;
马先生标注禁忌,也是对经验局限性的尊重!我们需要的,不是立刻全盘接受,而是在这‘谨慎试用’的框架下,允许前线在无路可走时,进行这最后一搏!同时,”
他加重语气,“我们后方,必须立刻像对待‘金蒜’一样,组织力量,哪怕是最初步的,去观察、去记录伏龙肝的实际效果!
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检验,而不是在书斋里否定!”
会议室再次陷入一种更复杂的沉默。粗重的呼吸声、手指敲击桌面的声音、还有周教授那充满学术困惑的叹息交织在一起。
烟雾缭绕中,两种观念——现代科学的严谨与战时实用主义的迫切,对传统经验的本能排斥与在绝境中向一切可能求生的挣扎——激烈地碰撞着。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如同被磁石吸引,再次聚焦在一直沉默聆听、指间夹着香烟却许久未吸一口的罗重文身上。
罗重文缓缓抬起眼,那深邃的目光扫过争论的双方,扫过赵伟的焦灼、钱思明的悲愤、林枫的辩证、周维汉的困惑。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将指间那支快要燃尽的香烟,用力摁熄在堆满烟蒂的陶瓷烟灰缸里。
那“滋”的一声轻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按下了争论的暂停键。
一股沉凝如山、却又蕴含着决断风暴的气息,开始在他身上凝聚。
他没有再看任何人,而是再次拿起那份昌平的报告,目光落在李毅求救信影印件那力透纸背的字迹上,又缓缓移向宋文清签字的技术说明里那行刺目的标注
——“本批次因原料劣化及工艺简化,效能与稳定性均低于实验室标准样品,使用需极度谨慎!”——最后,停留在马先生提供的古籍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145章 争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