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转身扶起自行车,艰难地掉头,重新冲进了风雪中。
陈朝阳关上车门,隔绝了外面的风雪和视线。
在引擎的轰鸣声和狭小的空间里,他背对着警卫员和司机,用微微颤抖的手,小心地打开了蓝布包裹。
里面,是一双崭新、千层底的黑色布鞋。
针脚细密得惊人,鞋底纳得厚实无比,显然是熬了无数个夜晚赶制出来的。
鞋帮里,还细心地垫了一层柔软的棉絮。
没有纸条,没有任何字迹。
只有这双倾注了一个母亲所有心血、无声的牵挂。
陈朝阳紧紧攥着这双布鞋,厚实的鞋底传递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
他仿佛能看见王氏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纳着鞋底,熬红了眼睛的样子。
这无声的托付,胜过千言万语。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将那翻涌的酸楚和暖流强压下去。
小心翼翼地将鞋重新包好,珍而重之地放进了自己随身的行军背包里,紧贴着他最重要的文件。
“开车!全速前进!”陈朝阳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峻,甚至带着一种更加决绝的力量。
钢铁的洪流再次发出震天的咆哮,碾碎风雪,向着北方那片被炮火点燃的冰原,更加坚定地滚滚而去!
背包里的布鞋,紧贴着他的背脊。
那是一位母亲在时代洪流和阶级隔阂中,所能给予的最深沉、最无言的祈盼。
这无声的牵挂,没有煽情的眼泪,却比任何誓言都更深刻地刻进了陈朝阳的骨血里,化作了支撑他穿越未来血火、誓死守护这条“钢铁生命线”的最深沉力量之一,为了四万万同胞,也为了风雪昌平城中,那盏为他点亮又强忍着不让他看见、微弱的灯火。
初秋的寒风,裹挟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初冬寒意,穿透了帆布车篷。
夜幕低垂,一支庞大而奇特的车队,在华北平原通往东北的土路上,蜿蜒前行。
没有灯火,只有引擎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在寂静的旷野中传出很远。
130辆“铁牛”拖拉机炮是车队的脊梁,它们粗犷的轮廓在星光下若隐若现,背负的炮管用油布紧紧包裹,伪装成建筑钢梁的模样。
大部分物资、技术工人都由军列火车经铁路线北上。
而沿途的炮车,则覆盖着雪帆布,捆扎了树枝和枯草出山海关。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 209章 侦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