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入朝初期,北朝军主力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是如何崩盘,几乎被碾得粉碎,十几个步兵师团建制打光,差点被赶过鸭绿江。
若不是志愿军顶着巨大压力跨境作战,力挽狂澜,此刻哪里还有什么“平壤”发号施令?
如今,其军队的骨架,几乎全是志愿军帮助其重新搭建,从筛选兵员、整训军官,到提供基础装备、传授战术经验,甚至那点敌后游击战,哪一样离得开志司的扶持?
就这,还敢两次三番、理直气壮地向他的部队索要缴获的美式重装备?
那口气,仿佛不是乞求,而是征收!
基于大局,陈朝阳前两次还能勉强压着火气,用“战场急需”、“统一调配”之类的托词敷衍过去。
至于真把战士们用命换来、能实实在在提升战斗力、减少伤亡的“家什”交给这帮眼高手低的白眼狼?绝无可能!
也正因如此,这几个月来的正面战场,几乎看不到成建制的北朝军队有什么像样的表现。
他们的角色,早已从战争初期的“主力”沦为了“辅助”。
核心任务转移到了后方:提供一些时灵时不灵的情报、担任熟悉地形的向导、进行规模有限且战果寥寥的敌后破袭游击,
以及在“后勤”名义下,组织当地民众进行一些效率低下的地方支援抬担架、运粮秣,还常常需要志愿军分出本就紧张的粮食来反哺他们。
就这样一支只能在战争边缘敲敲边鼓的力量,如今居然又开始对着志司的战略决策指手画脚,大放厥词?
“真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陈朝阳摇头,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荒谬感,以及历经血火后对这类政治噪音的极度不耐烦。
他将那份充斥着无端指责和狂妄要求的电文推开,仿佛怕脏了手,转而拿起了北平总参的急电。
那才是他真正需要关心和执行的命令。
接着,他仔细阅读了北平的电文。
看到北平支持休整的明确态度和对前线困难的深刻理解,他心中稍定。
而当看到电文末尾希望听取他的意见时,他陷入了沉思。
他走到观察口,望着外面冰封的山野和远处隐约的战线,思绪飞速运转。
良久,他回到桌边,对赵鹏口述回电,
语气沉稳,每一句都力求基于当前可见的事实和合理的军事逻辑:
“北平总参诸首长: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荒世界的尽头 作品《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第380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