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完了小学的,便问:“在家学过吗?”
林桑榆点头:“哥哥姐姐上学回来都会教我。”
林泽兰自卖自夸:“比她哥哥姐姐都学得好。”
秦校长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指着一则新闻:“读来听听。”
林桑榆接过报纸开始读,关于大学扩招。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大量人才,每年几千大学生显然不够用,国家接连成立多所大学,旨在培养更多大学生。
秦校长边听边点头,很流畅,停顿恰当好处,这种语感非大量阅读难以培养:“在家常看书?”
林桑榆腼腆地笑:“经常看报纸,我大哥每次回家都会带一些旧报纸。最近才开始看书,我家之前分到了一箱书。”
秦校长:“最近在看什么书?”
林桑榆:“且介亭杂文。”
秦校长:“看懂了吗?”
林桑榆:“感觉懂了又没懂。”
秦校长笑:“先生的文章,需要一点阅历,你还小,等你再大一点再看,会有更多的感悟。”他有感而叹,“你们这代人赶上好时候了,可以平平静静坐下来读书。”
和军阀割据列强殖民的民国比,这个时代确实是好时代,可和她成长的时代比林桑榆心里苦,还没处说。
“是啊,她赶上读书的好时候了。”林泽兰笑着接过话头,“难得她自己也想读书。”
秦校长点了点头,回屋取来去年县上初中的招生算数卷,本是给学生练手的:“做做看,能做多少是多少。”
林桑榆都做完了,小学题就没必要搞韬光养晦那一套了。
一路看着她做题的秦校长笑呵呵对林泽兰道:“明天带孩子来学校,上六年级。毕业后让孩子去考初中,准能考上。”
林泽兰喜形于色:“借您吉言,等她考上了,给您送谢师礼。”
“那我可等着了。”秦校长笑容更盛,他见过太多不愿意供女儿读书的人家了,又不甚好意思道,“虽然是中途插班,学费还是按照一学期收的。”
“应该的,我今天带来了,多少?”林泽兰问。
秦校长:“七个大洋,多退少补。用新钱也行。”眼下新钱旧钱都能用,不过从五月份开始就只能用新钱了。
林泽兰给了七万新钱,拿上收据,寒暄几句后,带着林桑榆告辞。
林奶奶得知秦校长说小孙女一准能考上初中,宛如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