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年,
定都于洛阳的全新汉室仍旧在推行着自己的改革。
比起新朝的王莽,
复兴汉室的刘秀,显然更有能力,对于人心的把握,也更加得当。
对他一直很好奇,故而喜欢暗中观察洛阳朝堂的孔光便疑问道:
“这位天子的生长环境,和王莽颇为类似,怎么二者差距,却如此悬殊?”
王莽年幼丧父,
刘秀也年幼丧父;
王莽受到伯父抚养,
刘秀则是受到叔父抚养。
二者年轻未曾拥有名望时,也都低声下气,忍耐着禀性,结交过许多朝野间的人。
为何刘秀看上去,就心理健康不少?
对此,
何博只是说,“这谁能知道呢?”
“人性总是那样复杂,即便鬼神也难以预料。”
然后,
他还对沉思的孔光讲,“我这么聪慧,都不能解明其中的规律,你这样的头脑,还是不要纠结了。”
“好好旁观东汉的革新是如何定策,如何推行的吧!”
孔光赞同上帝对自己的评价。
他即便死了,身体都烂成了一滩污水,也没能在乱世中读懂有关“人心”的道理。
只能继续去看,继续去听,继续去学习了。
“好在我还有很多时间。”
虽然生前没有做下太多善事,
也没有尽到一名臣子,匡扶君主,治理好天下的责任,
但糊涂的孔光,也没有做下额外的罪孽。
这使得他能够寄存精神于冥土,再观看起人间的变化。
也许,
时光会让他通过领悟后人的智慧,启迪那愚钝的头脑。
这样想着,
孔光像生前那样,在洛阳朝堂中找到一个位置,端正的坐下来,摆出一副“臣子朝见君主”的姿态,安静的加入到了这场朝会中去。
而何博则是在记录下相关事宜后,转身离去,来到了黄巾军首领孙恩的身边。
这位太平道大贤良师已经很老了。
他年少时困苦,
年轻时追随师长四处游历,
在步入老年的前夕又率众举兵,拉开了反抗新朝的序幕,
而在汉室复兴的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