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禁军疲惫了一些,可从种种因素来看,优势还是站在禁军一方,获胜的把握就算没有八九成,至少也有六七成。
唯一让司马乂深思的,便是士气问题。他将刘羡拔擢为太尉,解除其兵权,将其架空,对军中士气到底会有一些影响。可这个影响有多深,他难以把控。
最后还是司空司马越私言道:“殿下,松滋公才刚刚晋升太尉,若此时不战,军中将如何议论过往功劳?”
言下之意是提醒司马乂,这是他独领禁军的第一战,若是此时避战,军中必会将过往的功劳都归结于刘羡,而腹诽司马乂无能。那司马乂试图整顿禁军、重申权威的想法,自然也将遥遥无期了。
也正是这句话,促使司马乂下定决心,率军返回洛阳迎战。
不过在迎战之前,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手头事务的处理。
虽然眼下还没有迁都,但司马乂还是做了迁都的准备,先取缔征东军司,转而打算在许昌建立河南行台,先将皇太子司马覃留置此处,然后以朱虚公刘暾转任大都督,灵州公傅祗为尚书仆射,西华公荀藩为车骑将军,吴王司马晏为东中郎将,四人负责整顿二州民务,接应禁军补给。
然后是削除刘羡对禁军的影响力,此前刘羡在洛阳时,安排的部分军官,包括傅畅、郗鉴、桓彝在内的前司隶府成员,全都被转入太尉府,担任参谋闲职,而不是直接参与军事。腾出来的部分军官位置,则由诸王府瓜分,以此来尽可能减小解除刘羡兵权带来的影响。
当然,还是要考虑到北军有可能插足战事。故而他任命后将军王粹为兖州刺史,专门监视北军动向,同时负责与徐州都督司马楙、青州都督司马炽的协商,督促他们派出援军。当然,其中也有王粹与刘羡是好友,不欲他参加战事的考虑。
就连范阳王司马虓,司马乂也废物利用,强制他返回幽州的范阳封国,以此来牵制征北军司可能的动作。
最后被纳入考虑的,才是如何消化河塬大营的一万西来义军。这一万关西骑兵以及松滋营,和朝廷的唯一联系便是刘羡,稍有不慎,便会将他们逼反。若逼得他们去投奔征西军司,那无疑将会是一大败笔。
于是这段时日,司马乂反复派人前去接洽,先去通报了刘羡升任太尉的消息,通知索靖李盛等人前来合营。索李等人自是不肯,都要求刘羡回来带兵,而司马乂对此则顾虑重重,自是不愿。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司马乂只得召集幕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