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陈父,想着陈父虽是去的早,膝下也没有儿子。
但闺女这样的有出息,嫁得好人家,真是比十个儿子都有用。
光这烧纸元宝的就买了一筐,摇钱树买了两棵,还有童男童女、高屋大院儿的,陈萱都给她爹配齐了。
又有一群和尚给念经,这一片都是陈家坟,当真没哪家老人死后有这样造化的。
一时,陈父那小小的坟莹竟成了不少人羡慕的对象。
待烧过纸钱,念过经,也就中午了,陈萱虽想多在坟上坐会儿,可又不放心孩子们,就跟着阿年哥和族人们回村长家去了。
这会儿村长家早忙活开了,县里饭馆子送来的肥猪,现杀的,做的就是杀猪菜。
有县里厨子烧菜,族里许多妇人也自发过来帮忙,碗筷桌椅这些也够准备准备的。
说实在的,天着实有些热,不过,大家也都不嫌,眼下还没到秋收,家家虽不少菜蔬吃,那是各家地里种的,要是说开荤,眼下不是每家都舍得吃肉的。
如今陈萱在村长家大摆筵席,还有这许多的白馒头,乡里乡亲的,都过来吃了。
这一顿吃的,真叫一个痛快。
当然,最长脸的自是陈家人。
要知道,陈萱可是姓陈的。
如今,陈萱出息了,数不清的亲戚族人过来跟她说话寒暄,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陈萱小时候一两件与自己相近的事来,大家亲热的仿佛一家人一般。
事实上,许多人说的事,陈萱自己都不记得发生过。
陈萱就给两家人带了礼物,一家是村长家,一家是一位陈家的长辈,按辈份得叫老姑的。
老太太上了年纪,七十的人了,满头白发如雪,据陈萱说,这是位心肠极好的长辈。
陈萱也给这位老姑带了礼物,老人家也是极高兴的,拉着陈萱的手道,“好好过吧,好日子在后头哪。
我早说你是个有福的。”
至于把陈父坟莹迁走之事,是魏年和王大舅办的,没让陈萱费心。
其实乡下人很重祖地,像魏老太爷,儿子们都在北京成家立业,他老人家仍是葬回老家。
要迁陈父坟莹之事,还颇费了些周折,中间竟出现了陈二叔要把一个孙子过继给自己大哥做孙子的事。
陈萱自是不能答应,她知道陈二叔无非就是想要钱,倘要换个人,凭陈萱的性子,估计钱也就给了。
就是陈二叔这里,陈萱一分钱都不给他,宁可拿出钱来族里修祠堂!
当然,也有族人过来给陈萱和陈二叔家说和,无非就是说陈萱毕竟是在叔叔家长大的,有养育之恩云云。
陈萱道,“我跟二叔原没什么,就是知道二叔养我一场不容易,当初我婆家下了二十块大洋的聘,我就陪送了两身棉衣,我也没说什么。
可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