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其县人杨俊因知战乱波及,率宗族及乡人至京、密二县大山之间,以躲避战乱。而与其同行者,足有百余家。”
“而据畿派人探查,为躲避战乱而至京、密二县大山隐居士人众多,且百姓不下数千家。畿有意派人招揽流民,授予田亩耕作。而如能招揽贤人士子,必举荐于君侯。”
杜畿口中的京、密二县大山不在河内郡内,而是在河南尹内,大概是后世的嵩山山系。
见杜畿自有规划,张虞愈发觉得河内可以不用自己操心,笑道:“伯侯胸有治郡才略,虞今若北归,将无南顾之忧,盖昔光武委寇恂治河内之所感。”
说着,张虞将河内太守印端起,说道:“今伯侯得此印,往后虽为郡丞,但实为太守也!”
杜畿看了眼张杨,谦让道:“张君善纳建言,心胸宽厚,今可为郡守。”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张君居郡统兵,而君居郡掌政务及军需之事,如此重任需伯侯受领。”
因事先通过气,张杨主动说道:“居上党时,我常得伯侯辅佐,深知伯侯之才略。今河内待兴之地,非伯侯不能胜任。”
其实依照之前的规划,张虞打算让张杨出任河内太守。但经他在河内郡待了多日,张虞见杜畿治政、规划、谋略皆可圈可点,远比张杨会更合适。故在张虞一番思考下,让杜畿以郡丞身份代太守。
至于张虞如何安抚张杨?
其实倒也不难,毕竟今下所为之事,往小了说是张氏自家事。张杨作为自家人,为了让张氏更好,还是能够忍让。
当然了,张虞在官爵上作出补偿,表张杨为建业中郎将,拜高阳乡侯,都领河内郡兵。
见张杨如此言语,杜畿趋步上前,伸手接过河内太守印章,捧印作揖,感激说道:“畿必不负君侯期望,当大兴河内,以助君侯匡扶社稷。”
受领河内太守印,杜畿心中格外兴奋。而兴奋之余,杜畿却是深感张虞待他之器重。纵观并州诸郡,除了郭缊情况特殊外,上党、雁门二郡皆为张虞姻亲坐镇。
今他本以为会像上党一样,太守位归张杨,而由他辅佐。不料张虞竟让他代行太守事,仅让张杨负责兵马,如此变化超出杜畿之前所想。
当接过印章时,杜畿顿时心生士为知己者死之感。自己不远千里,背负母亲,投效张虞,果真没错!
“望能常闻伯侯好消息!”
张虞扶起杜畿,并谓张杨说道:“河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