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让在下来了。”
诸葛亮笑而不语。
二人之间的气氛,也全然没有初见之时的剑拔弩张。没了在言辞间交锋的念头之后,彼此的交流反倒和谐了些。
尤其是姜维在得了曹睿允许、无需忌讳和诸葛亮聊军情之外的事情后,两人第二次相见时说得话就更多了。
这也符合常理。
且不说什么虚拟的‘相性’之类,这两个人面对面搁置芥蒂、认真交谈之时,是很难不对对方产生好感的。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威严气度与伟岸姿容自不必说,韬略言谈都是世上一等一的。
姜维约年轻了二十岁,正是英武昂扬的年纪。在洛阳太学、随军中的多次历练,让他的见识眼界、都远超同龄的蜀汉官员。
更何况,智谋见识这种东西,真的是可以通过当面三两句对话、就能被对面之人看透的。
或是语言描述的精准程度、或是长难句的逻辑驾御,抑或是旁敲侧击的微微试探。
总而言之,诸葛亮竟对眼前这个魏国年轻使臣,多了一些欣赏之意。
就如当年初见马良马季常之时一般。
昔日东吴的张温来成都的时候,靠着言谈辩才得到蜀汉君臣上下的青睐。
今日姜维比之当日的张温,只会更胜一筹。
姜维拱手递出信函:“陛下书信,还请诸葛丞相亲阅。”
不用诸葛亮亲自吩咐,侍立帐中的甲士就将书信接了过来,呈在诸葛亮的面前。
打开信函、取出白色的绢帛。
诸葛亮一字一字的看了过去,眉眼之间的慎重之色,是前两次收到曹睿书信之时都没有的。
什么汉、魏,什么天命,什么兴复,不过都是用来聚众行事的便利之辞罢了。
到了曹睿与诸葛亮这种统治者、执政者的身份,真正考虑乃的是民力、民心、庙算和军略。
谈什么意识形态的问题,实在是如同披着盖头相亲一样。
此番曹睿信中谈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施政策略、百姓负担、屯田积谷、军事大要
短短三百余字的信,诸葛亮读了不下十遍,足足超过了一炷香的时间。
一项一项与益州现状对比过来,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心中黯然。
帐中并无旁人,除了诸葛亮、姜维之外,只有掾属和军士、都参与不到二人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