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
豫州,许昌城东南五十里处,贾侯渠旁。
七月中旬的许昌依旧暑热难耐,全长近二百里的贾侯渠旁,大大小小的工地约有将近四十个。
大魏兴盛,离不开屯田制度。许昌作为曹操最早推行屯田制的地方,无论是屯田民的数量,还是屯田田土的广阔,都在大魏居于首位。
屯田百姓除了要按比例缴纳收成之外,依照州中指令服徭役,也是一项分内之事。以前服徭役对屯田民来说是个多余的负担,可从太和二年起,服徭役不仅饭食管够,每个劳力每日还有几文钱拿。
力气这种东西,用光了睡一觉,第二天还会长出来。更别说还有钱领,何乐而不为呢?这是朝廷的大善政!
百姓乐意参与徭役,可负责指挥的官员们就不一定乐意了。
去年年底,太和三年毕业的百名太学郎,都悉数被皇帝指派到了许昌左近,做最基层的屯田官。
司马昭,以及和他沾亲带故的山涛山巨源,二人也亲带斗笠,指挥着百姓们疏浚河道。
午时太阳正烈之时,百姓们都依令在树下散开乘凉。
司马昭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对着身旁的山涛抱怨道:“巨源兄,你说我等都在此劳作三十多日了,怎么疏浚河渠就没个完呢?百姓能轮休,你我却没得轮休!”
“董府君都看过一遍,说没有问题可以收工了。结果州里又来了一个什么赵从事,说河渠疏浚后的泥土,还要在渠两边垒成矮坝!这不是闲得慌吗!”
“子上消消气吧。”年长司马昭六岁的山涛递过一个陶碗,里面是冒着凉的井水:“暑热难耐,先饮一些吧。这贾侯渠长两百里,董府君也只能管辖颍川郡里的一小半,还是要州里说了作数的。”
“或许黄使君的要求高些,我等在此依令而行就是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