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
“此番出征,敌将必然授首。”
“定会拿下襄阳。”
孙权看着自己眼中还算不错的太子,又听着身边臣子们的赞美,倚在栏杆旁,一时竟也颇为自得。
方才孙权循循善诱,引导孙登思考如何攻下襄阳的问题。孙登提到兵法,孙权又在一旁指导。没错,孙权是懂兵法的。
孙权真懂。
孙权自从继承江东基业三十年来,若真一点不懂兵法,早就在不断的战争中被人吃干抹净了,那还能轮到他据有如今的基业?
兵法容易懂,但临阵指挥更难,作战最难。
昔日孙权在逍遥津面临张辽时的窘迫境地,岂是因为孙权不懂兵法吗?兵比张辽多,将比张辽多,就是临阵之际的疏忽和迟疑,使得张辽率军突到了孙权脸前,几乎成功。
一旁的隐蕃笑着拱手道:“禀至尊,若大吴围了襄阳城后,臣愿替至尊劝降守将。”
孙权瞟了隐蕃一眼:“叔平知道守将是谁?”
隐蕃笑道:“此事几乎都是公开的了,襄阳乃是荆州重镇,魏军守将除了赵俨就是夏侯儒,臣并不认为会有其他人选。”
孙权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并未同意,也未否定,而是继续聊起了其他话题。
隐蕃此刻的外表虽然平静如常,可若是把耳朵凑到他的胸膛前面,就能听到他砰砰砰用力跳跃的心脏。
没错,隐蕃是有情报传递给襄阳城中的赵俨。
孙权在决定出兵之前,实际上内部的讨论持续了近十日。而在这十日之中,隐蕃借着为吴王上劝进表署名的名头,来往于各处官署之中。
诸葛瑾、全琮、步骘等将陆续到来之后,隐蕃也亲至其军中,拿着已经拟好的劝进表,一一要求两千石的将领们署名。
可以说,整个吴国武昌的官员名单,和这七万人的将领名单,以及兵力、船只等信息,都尽数装在隐蕃的脑中了。
就是一个劝进之事,就能被隐蕃搞出这么多的名堂,也算无愧于太学中的教诲,和隐蕃自己本人的志向了。
有人行事只顾稳妥,有人做事却处处弄险,并以在刀尖上跳舞带来的惊险刺激、和成功后的巨大满足作为精神食粮。
这世上众生百态,虽然很难被人理解,但想要到吴国做间谍,这是隐蕃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且是他主动向主管太学郎的光禄勋杨阜杨义山提出的。
杨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