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首先赞道:“委座,云飞此策,高屋建瓴,确乃老成谋国之言。‘梯次配置’,既保重点,又顾全局;
‘试验推广’,则务实求效,避免盲目。
此法若能推行,则美械分配之纷争,或可平息大半。”
何应钦与陈诚虽各有派系考量,但面对这份逻辑清晰、利弊分明且顾及各方颜面的方案,亦难以提出更有力的反对意见。
史迪威将军在被告知楚云飞此建议后、,更是对此大加赞赏。这不仅与他希望将远征军打造成“样板”的想法不谋而合,更提供了一个向华盛顿展示援助有效性、并争取更多后续支持的绝佳平台。
由远征军先行试验、总结经验,再向国内推广,无疑是最科学、最高效的方式。
于是,在委员长的首肯与史迪威的暗中支持下。
楚云飞的这份“梯次配置”原则,很快便成为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美械装备分配与使用的指导性方针。
消息传至各战区,薛岳、顾祝同等司令长官虽对未能立刻获得大批美械仍有微词,但楚云飞方案中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对国内战场的关照、以及“逐步推广”的明确承诺,亦让他们暂时压下了心中的不满。
他们明白,远征军在缅甸打得越好,总结的经验越丰富,他们未来获得美械装备的种类就越精良,时间也就越快。
这无形中,竟也让他们对远征军的战绩,多了一份隐秘的期待与认同。
山西,第二战区,临时会议室。
楚云飞放下了手中的电报,长舒了一口气。
算得上是一己之力对抗除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的施压。
虽然楚云飞和李宗仁,卫立煌乃至薛岳的私下关系都还算不错。
但在这种情况之下,私交是私交,没人会不争。
争或许会有,不争一定没有。
下面一堆将领和官兵们嗷嗷待哺,谁敢不争呢?
此刻的楚云飞,虽身在华北,运筹着即将到来的对日第二期反击大战,但他的战略视野,却从未离开过缅甸那片湿热的土地。
当杜聿明将军自缅甸发来的、关于昂山使节秘密接触的加密电报送抵他案头时,楚云飞的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意外。
昂山的转向,本就在他的预判之中。
然而,他首先关心的,却并非是与昂山的谈判条件,而是此事背后所隐藏的巨大安全风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未的书 作品《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第513章 楚云飞的解决方案;反伏击,一次优秀的行动(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