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导流板在超音速弹射时形成局部低压区,将气流对飞行员面部的冲击压力从3,000pa降至人体耐受阈值1,000pa以下。”
“第二模块是,抗过载防护系统。需要集成电动加压式抗荷服与动态座椅姿态调节。因为战斗机加速非常快。座椅需要通过环境感应单元实时监测过载,自动调节抗荷服压力至人体可以承受的范围,配合座椅背部的气囊式腰椎支撑。”
段守正:“等等,这个抗荷服是什么。”
程时:“战斗机飞行员身上穿的衣服。”
段守正:“那个又有什么奥秘么?”
程时:“采用阻燃尼龙外层和硅橡胶气囊的复合结构,气囊通过高压管路与飞机抗荷调压器连接。因为测试中发现,升速超过2g,人的血液在重力下全部流到下肢,造成头部缺血,出现晕厥的现象。这个抗荷服的气囊设计来对抗这种情况。当升速达到警戒线。气囊迅速充气挤压下肢,使静脉血液回流增加30%,防止大脑缺血导致的黑视。配合抗荷服的战斗机飞行员抗过载能力从3-4g提升至9g。”
“抗荷服内置微通道液冷管,通过乙二醇-水溶液循环,将体表温度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比传统通风设计降温效率提升50%。”
“还有动态后倾技术。座椅靠背在高g机动时自动从常规坐姿的13后倾至65。使加速度方向从垂直脊椎转为沿身体长轴分布,将心脏承受的压力降低40%。而且这个调整的速度很快。通过压力传感器与飞控系统联动,实时匹配机动过载,使得飞行员从拉杆到姿态调整完成仅需0.1秒。”
“座椅轮廓采用仿生曲面,坐骨支撑区密度提升20%,配合可调节腿托,使飞行员在9g过载下腰椎压缩量5mm,远低于骨折阈值,不会出现伤害腰椎的情况。”
段守正:“往前飞呢?”
程时:“吸收冲击能量效率比传统聚氨酯高30%的形状记忆聚氨酯泡沫来有效分散加速度造成的压力。座椅背部集成气囊式腰椎支撑,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调整充气量,在超音速机动时提供200n的主动支撑力,抵消60%的脊椎轴向载荷。”
段守正:“行,你接着讲,剩下的三大模块。”
程时:“第三,是智能救生系统,座椅要搭载光电陀螺仪和多模态传感器,可自动修正弹射轨迹。通过陀螺仪感知飞行姿态,控制稳定伞方向,确保飞行员在10,000米高空和2马赫速度下安全分离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屹 作品《重回九零下岗潮,我带着全厂发家致富》第610章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