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游达志才会重返香港电影市场嘛!
香港票房目前还算东南亚的风向标,听说建筑学业概论卖了接近100万美元的海外版权
但不管怎么样,沈言分红,税后超过400万,肯定是多给了!
“王长田跟张昭掰了”
“为啥?”
纪翔:“股份给的太少,而且他跟王长田思路不一样”
确实很少,张昭作为光线影业的发起人之一和重臣,他在光线传媒持股仅仅为0.24%,持股比例远远低于李晓萍、李德来、王长田妹妹王牮等人,更是在排名前十大自然人股东之外。
“王长田习惯了精打细算,每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他是不愿意做超过3000万成本的电影的,张昭却倚重那帮香港导演我听说精武风云,最开始光线只投2000万,后来追加了2000万投资这部戏,光线至少亏损500万!”
沈言惊讶:“啊?才500万?”
“你以为呢?”纪翔翻了翻白眼:“500万已经很多了!”
施施插话:“不是说1.2亿制作成本嘛?”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对外披露影片真实的制作和宣发成本,及投资比例和回报方式。在成本上,几乎无一例外存在夸大虚报”纪翔摆了摆手:“咱就说全城戒备好了,号称投资1亿港元,但内地票房只收8800万元人民币,香港票房收309万港元如果宣传都是真实的,那岂不是要亏损5000万以上?事实上,全城戒备的利润超过800万”
沈言默默算了一下,然后问了:“那岂不是说真实成本不到3000万?”
“陈木胜最高票房也才5500万(保持通话),哪家电影公司敢投资一个亿给他?他又不是冯晓刚!”
好吧,说的有道理!
影视公司掏钱,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市场预期。
市场预期怎么判断,一是基于类型,二是基于历史作品
无论怎么算,陈木胜的全城戒备票房上限也就一个亿左右,所以,3000万的投资嘛!
当然啦,预测只是预测,如果遇到了爆款,那就不好说了!
爆款不可预测,大多是因为品质过于优异,打破类型天花板
饭菜上齐,边吃边聊
“你要不要上个访谈节目?”
“啥访谈?”
“鲁俞有约或者非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油炸大金 作品《叫谁偶像,我是艺术家》第44章 自己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