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上属于“公对公”,等到改开正式开始,地方政策变动,方言依旧可以拿到一条稳定的药材渠道,保证自己中药材质量。
他们公司赚到的钱也可以反补这些地方药材基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后世就是因为好多这种循环没有了,所以中药材基地好多的药材都卖不出去,或者就是被国外的人压价。
这里面其实是有成功案例的,在1982年同仁堂与吉林集安参农的“定向种植协议”,使边条参优质率从40%升至80%。
当然也有失败案例,1985年上海药材公司未建立反哺机制,导致浙江元胡产区改种水稻,引发1988年药材紧缺。
短期方言是想依托陆同志地方资源加上他研究院国家队身份,可在吉林那边贵重道地药材品类上形成闭环,保障公司产品用药品质。
这东西不光是以后要卖到国外赚外汇的,更是有国内这么大个市场。
更何况这些药材卖给国内的公司,是做成药赚外汇。
如果是直接出售给国外,人家就拼命压价,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人。
方言对着陆同志说道:
“眼下研究所承担着卫生部的新药攻坚任务,需要道地药材作临床支撑,可如今各地供的货参差不齐,检测三斤挑不出一两达标的,若是吉林能定向供些特级药材,既解了国家项目的急,也是给咱国内的药材争口气!”
方言说的当然有些夸张了,现在的供货渠道品质是经过筛选的。
不过他就是要把话说的严重一些,把采购的需求拔高到国家任务,让陆同志后面协助起来变成政治正确。
而且给国家争气,也是他们吉林那边的药材帮忙,对于陆同志来说,这也是一项政绩。
“这”陆同志大概也是没想到方言居然突然提这个。
他都没有准备,一时间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方言继续说道:
“您放心,这都是公对公零风险,所有流程都按照国营单位的走账程序来,不会是我们的私人交易,在场的其他人也可以作证,大家都是听到的。”
“而且我们这个项目是给国家赚外汇的,能够拿出比市场价更高的收购价,溢价的部分可以设立药材品质改良资金,我们可以派中药技术员帮助当地增产提高品质,免费培训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炮制,保存。”
“并且我们研究院可以每年向吉林提交道地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凤山鹤鸣 作品《重生1977大时代》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家里来客了?(二合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