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著名青年数学家洛珞荣获菲尔兹奖,并一举刷新菲尔兹奖得主最年轻记录”
“据悉,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36年,首次”
单单是连线了前方记者,就插播了足足五分钟,几乎完整的转播了当时宣读洛珞获奖的全过程。
至于剩下的十五分钟,过往的成绩那不得宣读一下嘛,奖项的重要性不得讲解一下嘛,刷新历史最年轻获奖者到底是什么概念,那不得普及一下嘛。
数学界最高荣誉,四年仅颁一次
仅授予40岁以下杰出学者
全球累计获奖者不足60人
于是,从新闻联播开始,到央视下属单位的各大新闻,到各地方台省市级新闻,甚至是县级乡级都纷纷响应。
如果说一周前洛珞从这里出发时,像是张子怡还曾问出过“菲尔兹奖是哪个电影节的”这样滑稽的问题。
那么当一周后他回国的今天,就连一个小学生都能掰着手指头给你普及一下,菲尔兹奖有多么厉害。
几乎一夜之间,“菲尔兹奖”这个名字不再是冷门的小圈子术语,街头巷尾,茶馆饭桌,人们都在谈论:
“听说了吗?洛珞拿的那个‘菲尔兹奖’,可比诺贝尔奖难多了!四年才一次,专门奖给40岁以下的数学天才!”
“就是就是!电视上都说了,诺贝尔奖那么多届了,咱菲尔兹是头一回!这可是全球数学第一人!”
“不对吧?我看网上说数学也有‘诺贝尔’,叫啥阿贝尔奖?”
马上有人反驳:
“那能一样吗?菲尔兹是‘数学界的诺贝尔’,而且标准最高!洛珞这个年纪拿,前无古人!”
无数民众对此积极的讨论着,尽管他们有的人连诺贝尔和阿贝尔都分不清,更别说菲尔兹了,但已经不影响他们对此事的热情。
上一次大家对这种数学类学术问题和奖项产生这样极大的热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时期。
人民日报转载哥德巴赫猜想后,陈景润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由此催生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科学热情。
这次的热度还要更胜往昔。
毕竟无论是解决的问题难度,还是获奖的大小,以及本人的贡献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睡觉的渡鸦 作品《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第275章 学术造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