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能破局的支点!
只是可惜:
西城区的机床三厂,作为老国企、底子厚,前几年却没赶上设备更新。
现在机床普遍老化,技术人员一批批退休,师傅越来越少,留下的那点库存机床铁壳子锈得发红,技校学生来了都提不起劲。
丰南区那边的包装机械厂倒是改制活泛,去年刚引进一批轻工业流水线,厂里还主动跟技校签了三个月实训协议。
可合作虽然是合作了,但学生来了只干零活、摸不到核心设备,学不到真东西,最后两边都不满意。
宣宣区的技工学校倒是不少,但基本还停留在“画图纸讲理论”的阶段。
学生会读图,不敢上机,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一到实际车床前,手都抖。
说到底,要把“课本上的机械工业”变成“车间里的实际操作”,光靠喊口号不顶用。
现在人人都在提“产教融合”“产学研联动”,
可真落到地上,不是没设备,就是没人管。
要不然,就是压根没人愿意做那个“两头都不讨好”的中间人。
想要真正把“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能够将“学校的课本”与“工厂的生产线”对接起来的桥梁。
可眼下的陈露阳
学生主导,校外落地,试制出样品,三系支持!
甚至哲学系还给出了方法论支撑。
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小规模试点型实践平台么?
梁仲维盯着那份项目介绍,目光愈发的深邃。
别看修理厂规模不大,干的可不是小事儿。
“通用件标准化”这句话说起来轻巧。
可要真做成,哪一个零件不牵扯型号、结构、工艺、车规?
不仅要通,还得耐用、便于推广、能被市场接受
而且陈露阳目前正在联系技校,想推进实训合作。
这中间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
梁仲维轻轻敲了敲桌子,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要是这小修理厂真能接住这口气,
那未必不能把它纳入“产教联动”的试点体系,作为一个实训样本点来扶一扶。
只不过
他虽然借修车进过修理厂,实地看过,也和陈露阳面对面地聊过。
但是想要将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