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了些。
众所周知,度量和知人善用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走得远就不能太凭借个人喜好任人唯亲。
“他们会记住这顿庆功宴的,在接下来两年内,恐怕都没有机会吃到这么丰盛的伙食了。”霍效平说完,叹了一口气。
“怎么?你这是听到了什么消息?”唐植桐认同霍效平的说法,但为了隐藏先知的身份,不好表现的太明显。
“调粮发生了困难,京津沪有压力,地方上的压力更大,而且意见也不小。说四九城居民的定量太高,要求想办法压缩定量,跟地方上看齐。”霍效平将音量调低一档,说道。
“有些地方确实定量不高,没办法,只能共克时艰了。”唐植桐点点头,对霍效平说的情况并不算意外。
京津沪自己产粮不够,要求地方上给调粮,而地方上也缺粮,不患贫而患不均,矛盾就此产生。
“就这,有人还拖着不缩减定量,想再等等。”霍效平说话间带了讥笑,内心想法外露在了脸上。
“为什么?麦收结束了,汇总上来的数据还能过得去?”唐植桐是知道这几年天灾不断的,但压缩定量有阻力,也许是数据被注了水?
“怎么可能?总产量直接没眼看,有些人想继续保持四九城这点仅剩的脸面,将希望寄托在后面的水稻收成上了。”霍效平摇摇头,非常鄙视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行为。
“那他们恐怕得失望了,报纸上没少提抗旱。”唐植桐也跟着摇头。
“唉,情况比报纸上还要严峻,已经有单位在组织人手研究代食品了。”霍效平又叹了一口气。
“那么多的灾年都挺过来了,老百姓恐怕比专家更清楚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对于望梅止渴的行为,唐植桐不看好,有这空还不如下去想想怎么抗旱、怎么因地制宜的种些农作物呢。
“有些人将主意打到了小球藻身上。”霍效平说完,连叹气的兴致都没了。
唐植桐张嘴欲言,却什么都没能说出口。
上一次见到小球藻的报道还是在去年,那次报纸上说小球藻是优质的家畜饲料来着。
这次将代食的主意打到小球藻身上,那今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尤其再过几个月的冬季
唐植桐不仅不敢再往下想了,而且觉得今天的天也没那么热了
霍效平见唐植桐目瞪口呆,抬手做了夹烟的动作,问道:“有烟吧?我想抽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