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当过官,也曾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不过詹同这人操行不错,也严格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在奏章这方面都是明白易懂、精通要领、表达时务。
而詹同的儿子就是詹徽,历史上以秀才的身份直接入仕,一年多的时间从正七品的监督都御史升任正二品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这就是直接连升十级了!
简在帝心的可不只是马寻,还有詹家父子,朝堂上还有其他的一些官员只要能力、品行不错,也都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识。
反倒是一些读书人交口称赞的大儒等,朱元璋未必重用。
比如说历史上的方孝孺,两次被举荐,朱元璋两次召见、称赞其品行,然后礼送回家。
黄子澄是会元、探花,但是在朱元璋手里十几年的仕途也就是负责宗族祭祀的正三品太常寺卿。
齐泰稍微强一点,进士及第后当官九年没犯错,被朱元璋认命为兵部左侍郎。
马寻继续喝茶就行,好多的事情对于他来说看似也不是那么重要。
这就是陪着刘伯温来会会亲朋故旧罢了,谁让他是女婿呢。
要不是因为国公、国舅的身份,这就要和宋濂的儿子宋璲一个级别了,那时候就只能端茶送水,只能站在一边听着长辈们的教育了。
在闲聊片刻之后,也确实只是谈及风月、文学,几乎是不怎么涉及到一些政治之类的事情。
不过宋濂忽然看向马寻问道,“国舅,听闻太子殿下指点了学子经义?”
“是有这么回事。”马寻就说道,“只不过那人的文章我也让人看了,只怕是难以中榜了。”
詹同就问道,“那人的文章就如此不堪?若是能够取中,也不免是一段佳话。”
詹同这个说法其实也没问题,太子朱标亲自指点的学子被取中,那确实是佳话了。至于这是不是舞弊,是不是对其他人不公平之类的。
这就另当别论了,因为指点的人是太子朱标,是大明的储君,这些士子们想着的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马寻摇头说道,“我倒是想要将那人取中,只是才学不够,真要是取中了不只是害了他,也难以服众。科举取士最重公平,岂能是因一地、一言而取?”
对于马寻的这些油盐不进,宋濂、詹同等人也觉得非常为难,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能够稍微顺从一下大家的意见。
宋濂试探了一下没用,自然也就只能偃旗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