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回答我一个问题。”
“殿下请说。”
李秘也不含糊。
“你忠于李唐,还是忠于武逆?”
又是这个问题,李秘其实也早有所料。
这个问题他早就思考过很多次,也不需要太多的迟疑和顾虑。
“回禀殿下,李秘打小在伏龙观修道,也算半个方外之人,修道问心,李秘出身市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李秘只忠于自己,忠于百姓。”
“哪个对百姓好,我便忠于哪个。”
“人生在世,不过求口好饭,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被人欺负了有人撑腰,受了冤屈有人替他们讨要公道,清官良将能得到重用,奸贼佞臣能得到惩处,如此,我便没有怨言。”
常乐公主闻言,沉默了许久。
她看着李秘,仿佛在李秘身上看到了某个人的影子。
轻叹一声,她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
“当初我与夫君劝说其他李唐宗亲响应李冲起事之时,有个人,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你可知道我当时怎么回应他的么?”
李秘摇了摇头。
“为我谢王,与其进,不与其退。若诸王皆丈夫,不应掩久至是。我闻杨氏篡周,尉迟迥乃周出,犹能连突厥,使天下响震,况诸王国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
“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王等勉之。”
“这就是我的回应。”
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
其实与李秘所的是一个意思,但谁才是国之大患,武则天到底算不算国患,这才是最后的问题。
李秘没法做出回答,即便他站在后世的高度。
因为后世史学家和百姓,也都没法为武则天做出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来的史官写前朝的史书,屁股本来就坐歪了,写出来的东西,可信度也就那么一回事儿。
李秘有幸能来到这个时代,可不正好亲眼看一看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么?
“我还想再看一看。”
这是李秘给常乐公主最后的回答了。
常乐公主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一点,或许她本以为李秘会害怕谈论这样的话题,或许李秘会严词拒绝,但李秘并没有把话说死,这已经属实不易了。
“这个年纪上,能有这样的见识和心胸,你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