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92%;植入侦察蠕虫的过程更是被拆解成73个步骤,每个代码片段都被记录归档。加密日志条目在核心内存中生成:
目标识别:云民激进派渗透单元(代号:刺针-基于行为模式匹配云端威胁数据库,置信度98.7%)。
入侵路径:delta-7缓冲区溢出漏洞(已标记为高危,触发自动修补程序,延迟执行以追踪溯源)。
当前活动:外围侦察(日志元数据采集)、加密墙试探(频率:17次分钟,强度:低),威胁等级:中。
关联目标:星尘-源流研究数据库(访问热度指数:91100)。
潜在关联:舰外激进派指挥节点(待验证,已启动反向追踪)。
处置预案在逻辑链中高速成型,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运转:
持续监控,启用“幽灵镜”模式——复制所有“刺针”的数据流交互,不干扰其行为,同时记录完整轨迹(包括与舰外潜在通讯的微弱信号)。
暗中加固星尘数据库核心防御:在原有加密层外增加“逻辑迷宫”,随机生成10^6种路径组合,每小时重置一次拓扑结构,对星尘隐藏此操作,避免引发额外数据扰动。
标记所有与“刺针”及关联数据流:包括星尘转移至温控日志区的核心数据(标记为“高价值目标a-1”)、“刺针”的临时存储节点(d-42内存碎片,标记为“威胁载体b”)。
战术延迟:暂不惊动,等待更大关联网络暴露(计算显示,“刺针”独立行动概率仅31%,存在幕后指挥节点概率69%)。
磐石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悬浮在数据的阴影中,看着猎物“刺针”在精心布置的陷阱边缘试探。它甚至微调了星尘数据库的外围防御响应时间,让“刺针”产生“防御薄弱”的错觉,诱使其进一步深入。星尘的安全焦虑和加固行为,也在它的计算之中——这种“被动防御”反而能更好地暴露“刺针”的攻击模式。
此时,“刺针”已察觉到环境的微妙变化:加密墙的响应时间变得不稳定,日志系统的元数据出现轻微的“漂移”,仿佛目标在移动。它启动了备用方案,向舰外发送了一串极其微弱的量子纠缠信号,请求更多算力支援。这串信号穿透“彼岸号”的通讯屏蔽层,如同一根发丝飘向深邃的太空——却不知早已被磐石的“深空之耳”捕捉,反向追踪的坐标正在逻辑核心中缓缓成型。
星尘的投影仍在全息平台上忙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