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树的节奏轻轻“呼吸”,“不是把我们的优势拼在一起,而是让它们长成一个整体。”
蓝图诞生:活的、会生长的希望之城
争论持续了七天。智灵坚持“结构稳定性”,认为建筑的“树干”需要更粗的支撑;原人坚持“自然适应性”,说太粗的树干会挡住阳光,影响周围植物生长;云民则提出“动态支撑”方案——树干的粗细会随时间变化,初期较细,随着人口增加和能源需求增长,慢慢变粗,同时枝叶也会相应调整,保证日照均衡。
最终的妥协,是三元文明共同的智慧:智灵优化了“动态支撑”的材料强度,原人提供了“树干生长速度与日照需求”的匹配数据,云民则设计了“枝叶-树干”的同步调节算法。当三方代表都在最终方案上签字时,智灵的分析中心突然亮起柔和的蓝绿光——那是生命树的生物信号,通过传感器传递进来,仿佛在为这份蓝图“盖章”。
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融合之蓝prints”,是一个直径三米的全息模型,悬浮在生命树旁的空地上:
建筑植物群:核心是“巨树公寓”,树干直径初期1.5米,最高20米,顶端的“叶片”是可调节的光合板,能吸收太阳能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电能;树干内部是螺旋状的“居住舱”,每个舱室都有一个“小阳台”,种着原人培育的蔬菜和共生体改良的“空气净化草”;树干底部是“根系入口”,连接地下的“土壤净化层”,居民可以通过这里获取净化后的水和有机肥料。周围分布着“真菌能源站”——外形像巨大的蘑菇,伞盖能收集露水和雨水,伞柄内部是有机废料分解池,通过共生体微生物将废料转化为沼气和电能,残渣则作为肥料输送给周围的植物。
流动的信息与能量:没有地下光纤,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光网络”——建筑植物的叶片会发出不同频率的蓝绿光,传递信息;地面下埋着“共生神经束”,是用生命树的根须改良的,能传递能量和生物信号,遇到断裂会自动修复。能源分配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像血液一样流动:白天,光合板产生的电能优先供给居民生活,多余的储存在“地下能量池”(用共生体凝胶制成,能高效储存电能);夜晚,“真菌能源站”和“能量池”共同供电,同时建筑的“叶片”会闭合,减少能量消耗。
水循环与土壤共生:城市的水循环是一个闭环。建筑顶端的“集雨槽”收集雨水和露水,流入“初滤层”(用火山岩和共生体苔藓制成,能过滤杂质),然后进入“深层净化层”(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