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灵们把这些“非量化”的经验,一点点转化为可计算的参数:将“叶片”的固定角度改为30度的自适应范围;把“统一土壤改良”拆分为12种方案,根据土壤成分自动匹配;在城市模型里加入“节气算法”,让能源分配随季节动态调整。原本僵硬的模型,渐渐有了“土地的温度”。
云民的建模:数字世界里的“预演生长”
诺亚收到智灵的邀请时,正在“忆海”里优化“星尘导航模块”。他带着五位最擅长复杂系统模拟的云民意识体,进入了智灵搭建的虚拟空间——这里被改造成了生命树周围的废墟场景,连空气里的尘雾浓度、阳光的角度,都和现实一模一样。
“我们需要让城市‘活’起来。”诺亚的投影落在虚拟模型中央,淡蓝色的数据流瞬间覆盖了整个场景。他调出生命树的生物信号,将其转化为模型的“核心驱动源”:“生命树的每一次脉搏,都该让城市有反应——它释放的生物酶,要能触发城市的土壤净化系统;它的光合节奏,要能同步城市的能源分配。”
云民们开始在虚拟空间里“培育”城市:阿泽负责模拟“建筑植物”的生长——他让“巨树公寓”的树干每天生长0.5厘米,枝叶根据日照自动伸展,根系则跟着生命树的根须方向扩展,避免相互争夺养分;阿溪负责测试极端环境——她模拟了一场持续三小时的暴雨,虚拟城市的“叶片”自动闭合,建筑顶端的“集雨槽”展开,雨水顺着“脉络”流入地下蓄水池,多余的水则通过“土壤渗透系统”补充地下水,没有一处积水;阿远则负责信息网络——他将云民的意识数据流,转化为城市的“神经信号”,通过建筑表面的生物光传递,光的颜色代表信息优先级:红色是紧急警报,绿色是日常通知,蓝色是能源数据,既高效又不会干扰植物生长。
最关键的一次模拟,是测试“共生稳定性”。诺亚让虚拟城市的人口突然增加50%,能源需求瞬间飙升。原本智灵设计的模型会立刻触发“能源过载警报”,但加入云民的“动态调节”后,城市的反应完全不同:“建筑植物”的“叶片”自动展开到最大角度,提高光合效率;“真菌能源站”加速分解有机废料,补充能源;多余的人口被引导到“临时共生舱”——那是一种可快速生长的、类似蘑菇的建筑,能在24小时内成型,提供临时住所。整个过程没有中断,没有浪费,像一片森林在应对突然增多的鸟类,自然而流畅。
“这才是‘融合’。”诺亚将模拟结果发给智灵和拓,屏幕上的虚拟城市正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