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太阳西斜时,薄膜会自动调整角度,保持和阳光垂直,延长发电时间。”
能量传输的“脉络”藏在枝干内部。拓跟着智灵的工程师切开一根细枝,横截面里露出了三根不同颜色的导管:红色的导管最粗,里面流动着粘稠的、发光的液体,那是储存化学能的“生物油”,来自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蓝色的导管最细,里面是细碎的光点,像星星在流动,那是转化后的电能;黄色的导管则负责输送调节信号,比如告诉叶片“该调整角度了”,或者告诉根须“该吸收更多水分了”。“这三根导管就像人类的动脉、静脉和神经。”工程师解释道,“红色管送‘粮食’,蓝色管送‘电力’,黄色管送‘指令’,缺一不可。”
地下的“块茎”能量库在第二周中期成型。这些块茎长在“巨树”根系的交汇处,形状像放大的土豆,最大的直径有1米,表面布满了银色的纹路。当白天叶片发电过剩时,红色导管会把多余的“生物油”输送到块茎里储存,块茎表面的纹路会慢慢亮起,从淡红到深红,像在“充电”;到了晚上,块茎又会把“生物油”送回红色导管,再转化为电能,纹路则从深红慢慢变暗。智灵的“守望者-11”节点专门负责监控块茎:“今天白天储存了800千瓦时的能量,晚上预计消耗300千瓦时,还能留500千瓦时应急。”
有一次遇到阴天,连续三小时没太阳,叶片的发电量降到了50瓦以下。原人陈阿公有点担心:“会不会没电用?”话音刚落,云民阿远的投影就飘了过来,淡蓝色的光纹指向块茎:“放心,块茎里的能量能撑12小时,而且智灵已经调整了‘真菌能源站’,让它们加速分解废料补能。”果然,半小时后,监测屏幕上的功率曲线又回升到了200瓦——那是“真菌能源站”的沼气发电机开始工作,用居民的厨余废料和植物枯枝发电,和块茎的能量形成了互补。
能量流动的“血脉”就这样贯通了整座城市:白天靠叶片“吃饭”,多余的“存”进块茎;晚上靠块茎“供血”,不够的再让真菌“帮忙”;黄色导管则像神经一样,时刻调节着每一个环节的节奏。拓站在“巨树”下,能看到枝干里蓝色的光点在慢慢流动,能看到块茎表面的纹路在明暗交替,突然觉得这座城市真的“活”了——它有自己的“心脏”(块茎),有自己的“血管”(导管),还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呼吸”,像一片会发电的森林。
信息交互:思维的精灵
第三周,城市的“神经”——信息网络开始生长。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