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会在光网里“散步”——其实是让自己的光纹沿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流动,检查植物的生长状态、土壤的湿度、空气的质量。有一天,她发现城市边缘的苔藓长得很慢,光网显示那里的土壤有点干。她立刻通知原人:“西边的苔藓需要浇水,一次别太多,每平方米浇1升就够。”原人赶过去浇水后,第二天苔藓就恢复了翠绿,还长出了新的嫩芽。阿溪把这次的经验记在光网的“生态日志”里,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光网会自动提醒原人浇水。
最忙碌的是“协同日”——每个月的15号,三元文明会一起检查城市的生长状态。拓会带着原人检查土壤和植物,诺亚带着云民检查光网和信息传输,智灵的“守望者”节点则检查能量和结构。去年的协同日,他们发现“巨树”的根系长得太快,快要碰到地下的水管了。原人建议“修剪”根系——用特制的剪刀剪掉多余的根须,再涂一层共生体凝胶促进愈合;智灵建议调整水管的位置,避免以后再冲突;云民则模拟了根系的生长速度,算出下次修剪的时间。三个方案结合起来,既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又避免了未来的麻烦。
劳动的间隙,大家会坐在“巨树”下休息。原人会拿出压缩饼干和水,分给智灵的工程师(他们虽然不用吃东西,但会收下表示感谢);云民会用光纹做“小表演”,比如在空中变出会飞的光鸟,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智灵则会给大家看城市的生长对比图——第一周的框架、第二周的叶片、第三周的光网,每一张图都记录着变化,每一个变化都让人充满希望。
到第四周结束时,城市已经有了初步的模样:“巨树公寓”的枝干上覆盖着翡翠色的叶片,藤蔓沿着横梁织成了绿色的走廊,光网在空气中闪烁着淡蓝的光,块茎能量库在地下安静地“呼吸”。傍晚时分,第一批居民搬进了“巨树公寓”的临时居住舱——里面有简单的床、桌子,还有连接光网的交互节点,能照明、能看天气、能和邻居通话。站在居住舱的窗口,能看到生命树的绿光,能看到远处的开垦区,能看到光网里流动的光纹,像星星落在了城市里。
拓站在城市的中心,抬头望着夜空。光网的光纹在夜空中格外明亮,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巨树”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原人哼的歌谣。他突然觉得,这座城市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共同体——它吸收阳光,释放氧气,传递信息,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它从焦土里长出,带着地球的根、共生体的智慧、三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