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青半边红,表皮皱巴巴的,像个丑疙瘩。
“这株是按你的‘最优光照模型’种的。”拓指着那株畸形番茄,伸手轻轻碰了碰青番茄,表皮冰凉,“模型里设定的是‘每天12小时光照,强度8000lux’,可你忘了,上周我们把那棵受伤的樱桃树苗临时移到了棚外——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树苗的影子会刚好落在这株番茄上,挡住两小时光照。”
他摘下那个半边青半边红的番茄,用指甲轻轻划开,青的半边里面是白色的籽,硬邦邦的;红的半边里面是饱满的黄籽,还带着汁水。“传感器只记录了总光照时长,没识别出‘临时阴影’这个变量;ai按原计划补光,结果被阴影挡住的半边照不到光,就一直青着,照到光的半边长得太快,就裂了皮。”
“逻辑枝芽”的六边形投影凑到番茄旁,数据流突然停了下来——他的模型里,“棚外临时障碍物”属于“低概率事件”,被设定为“可忽略参数”,可就是这个“可忽略”的参数,让整株番茄长成了畸形。他想起之前分析共生菌丝网时,发现菌丝的互助模式永远无法用数据完全模拟,当时他以为是模型不够完善,现在才明白,有些生命的“变化”,本就不在数据的预设范围内。
“你看棚外那片自然生长的番茄。”拓指着棚外的几株番茄,没有传感器,没有补光,却长得均匀:叶片舒展,番茄大小差不多,颜色都是透亮的红,表皮光滑,摘一个下来,掂在手里沉甸甸的,“它们没有‘最优参数’,却能跟着天气调整——阴雨天就多长根,晴天就多结果,旁边的蒲公英还能吸引瓢虫,帮它们抓蚜虫。”
他把畸形番茄和自然生长的番茄放在一起,对比鲜明:“逻辑枝芽,你说土地该是‘食品工厂’,可工厂里的产品要是又丑又难吃,再高效有什么用?生命不是数据,不能按模型硬套——你得给它留一点‘变化’的空间,就像给苗留一点透气的土。”
“逻辑枝芽”的数据流慢慢恢复流动,却不再是之前的快速齿轮状,而是变成了缓慢的波浪形,淡蓝色的光也柔和了几分。他看着两个番茄,突然想起之前云民溪说的“菌丝网能自己调整养分分配”,原来生命的“智慧”,比数据更灵活,也更强大。
拓带着两人回到玉米田边时,其他学徒还在等着,阿野手里拿着水壶,想给玉米苗浇水,又怕浇多了;溪的投影在田垄上飘来飘去,采集着豌豆花的花粉数据;守望者-09的绿灯恢复了正常闪烁,屏幕上弹出“冲突调解中,数据记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