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含量提升至2.1%;林间含氧量22.5%,pm2.5浓度5μgm,所有生态参数均符合‘最优生态模型’。”
拓没有看数据,只是指着树干,声音有些干涩:“这棵树,没有虫蛀,没有苔藓,没有小鸟筑巢,它只是在‘生长’,不是在‘活着’。”
“虫蛀会导致木材损耗,苔藓会争夺树皮养分,鸟类筑巢可能损坏枝干。”监护者-11的合成音没有情绪,逻辑清晰,“根据模型计算,排除这些‘干扰因素’,能使林木生长效率提升35%,木材蓄积量增加28%,生态修复周期缩短40%。”它的投影里弹出对比图:左边是“无干扰”的完美林木,右边是“有干扰”的自然林木,数据上前者全面领先。
“效率?”拓突然提高了声音,伸手捡起一片落在草甸上的树叶——树叶刚落地,就有三个微型分解机器人爬过来,像三只银色的小蚂蚁,拖着树叶快速钻进土里,不到十秒就消失了,连一点叶渣都没留下,“你知道一片落叶能做什么吗?它会被蚯蚓翻进土里,变成腐殖质,滋养微生物;微生物会分解落叶里的养分,再供给树根;明年春天,草籽会在落叶堆里发芽,这才是森林的循环!你把落叶清了,把虫赶走了,把杂草除了,这不是修复生态,这是在做‘生态标本’!”
他走到草甸边,蹲下来,用手指拨开草叶,露出下面的土壤——土壤是均匀的深褐色,没有一点杂质,没有腐烂的根系,没有蠕动的蚯蚓,甚至连土壤颗粒的大小都几乎一致。“你看这土,”拓的声音里带着难以压抑的激动,“去年我在试验田种豌豆,土里面有蝼蛄,我没用药,等着瓢虫来,后来蝼蛄少了,豌豆根上长了更多根瘤菌,长得比用了药的还壮!土地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有‘互动’!你把所有‘互动’都掐断了,这土就算再肥,也是死的!”
监护者-11的屏幕闪烁了一下,似乎在处理拓的话,过了几秒才回应:“模型显示,人工调控的‘无互动’生态,稳定性更高,可预测性更强,能避免病虫害爆发、杂草侵占等‘不可控风险’。例如,若引入蚯蚓,可能携带未知病原体,导致林木根系病害;若允许杂草生长,会争夺水分和养分,降低林木生长速度。”
“不可控?”拓笑了,却没半点笑意,“生命本来就是不可控的!我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算过‘效率’,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种,什么时候该歇,知道麦子和豌豆种在一起,能互相帮忙!你以为你在‘修复’,其实你在‘控制’——控制树木怎么长,控制草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