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数光点在缓慢闪烁,明灭间仿佛在呼吸。
伸手触碰一个暖黄色的小光点时,指尖先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暖意,随后一道温和的光流顺着指尖涌入脑海——没有剧烈的冲击,只有清晰的画面缓缓展开:这是一段原人的记忆,画面里是战前的农田,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一只受伤的蜻蜓,她的母亲站在不远处,笑着喊她回家吃饭。记忆里不仅有画面,还有麦秆的清香、风的温度,甚至能感受到小女孩指尖触碰蜻蜓翅膀时的柔软。这是智灵的“情感缓冲系统”在起作用,它会先过滤掉记忆中可能引发不适的尖锐情绪,只保留最核心的感官体验,让访客像“读一本有温度的书”一样沉浸其中。
再走向一个闪烁着冷白色的光点,这是一段战争时期的记忆。画面里是摇晃的防空洞,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尘土的味道,远处传来爆炸声,一个年轻士兵正用身体护住一个哭泣的孩子,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在反复说“别怕,会好的”。这段记忆没有剧烈的血腥场面,却通过声音的颤抖、孩子的哭声、防空洞的压抑感,传递出战争的恐惧——这是伦理委员会审核后的结果,他们认为,保留“恐惧的本质”比展示“血腥的表象”更能让后人警惕战争,同时又不会造成过度心理伤害。
二、不同的记忆打开方式
1.原人的沉浸式共鸣
原人在记忆之殿里,更倾向于“一对一”的深度沉浸。拓曾在一个淡蓝色的光点前驻足了整整一个小时——那是一段关于艾拉之树早期保护的记忆:画面里,年轻时的他和几位老人一起,在艾拉之树周围搭建栅栏,阻止偷砍树木的人。记忆里有老人的叮嘱:“这树是咱们的根,砍了它,咱们就没家了”,还有拓自己当时的想法:“一定要守住它”。当记忆结束时,拓的指尖还停留在光点上,眼角有泪光——这段他自己都快遗忘的往事,通过记忆之殿重新清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为守护而奋斗的年轻时代。
另一位原人老农坤爷,则在一个记录着战前农耕技术的光点前反复停留。他会用手指轻轻抚摸光点周围的空气,像是在触摸记忆里的农具,还会低声和身边的年轻人讲解:“你看,那时候咱们犁地要顺着地势,这样才能保水,智灵现在种的地,其实和咱们老法子的道理一样”。对原人来说,记忆之殿不是“博物馆”,而是“连接过去的桥梁”,他们在别人的记忆里找自己的影子,也在自己的记忆里找文明的根。
2.云民的宏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