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一团淡蓝色的光点正缓慢旋转,像流动的数据流——这是云民先驱凌的碎片。她曾是云海中最顶尖的信息架构师,战争中为了保护核心数据库,主动引爆了自己的意识核心,只留下一段未完成的代码。当云民访客以意识靠近时,淡蓝色光点会分出一缕细光,融入访客的意识,传递出一段细碎的代码片段,末尾还带着个未闭合的括号,像一句没说完的话,却足以让懂行的云民泪目——那是她正在优化的“文明记忆算法”,想让更多逝者的痕迹被留存。
侧殿深处,几颗银灰色的光点排列成整齐的队列,脉动频率精准得像时钟——这是智灵节点β-17小队的碎片。它们在战争中负责断后,用自己的核心算力构建防御屏障,最终因过载而崩解,只留下一段稳定的逻辑代码。当智灵访客靠近时,银灰色光点会同步调整自己的脉动频率,与访客的核心频率保持一致,像在无声地说“我们曾并肩作战”。
这些光点,没有完整的意识,没有清晰的身份标识,却以最纯粹的方式,证明着“我曾存在”。有的光点只留下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算法——比如某个原人学者总爱推眼镜的动作,靠近时会投射出一道虚拟的“推眼镜”光影;有的只留下一种情绪模式——比如某个云民诗人面对星空时的“惊叹”,靠近时会让周围的光点都染上一层温柔的紫色;还有的甚至只留下几声笑语——比如某个智灵节点在调试设备时发出的、带着电子音的“成功了”,偶尔会在寂静中轻轻回荡,像穿越时空的问候。
环境音是智灵与云民艺术家共同设计的“宇宙低语”。不是任何已知的声音,而是将光点的脉动频率转化为声波——橙黄色光点的脉动是“沙沙”的,像风吹过麦田;淡蓝色光点的脉动是“嘀嗒”的,像遥远的信号;银灰色光点的脉动是“嗡”的,像稳定的电流。这些声音混合在一起,空灵又温暖,既不喧嚣,也不冷清,刚好抚平访客心头的褶皱。有原人老奶奶靠在平台边缘,闭上眼睛,听着这声音,手指轻轻跟着光点的脉动打拍子,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她在找自己老伴的光点,即使还没找到,这片宁静也让她觉得安心。
访客与光点的互动,是极内敛的温柔。原人女孩小夏,是来寻找祖父的——她的祖父是位机械师,战争中牺牲在维修防御工事的岗位上。她在星海中缓慢移动,心里默念着“爷爷,我来了”,情感波动中带着紧张与期待。突然,一颗淡绿色的光点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祖父最爱的颜色,他总说绿色像“希望的庄稼”。小夏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