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喷口”的海床上,四台深海作业机器人正进行着毫米级精度的协作。它们的机械臂末端握着钛合金卡扣,将“生命孵化器”的六根支撑腿牢牢固定在玄武岩缝隙中——这具半开放式的“鸟巢”长约三米,宽两米,外层是钛合金与生物陶瓷复合的蜂窝状骨架,能抵御127公里深海的高压;内层则覆盖着一层可降解的类几丁质薄膜,薄膜上布满直径微米级的渗透孔,像极了艾拉笔记里描绘的“盖亚之网”孔隙结构。
当最后一根支撑腿锁定,孵化器顶端的舱门缓缓打开,露出内部琥珀色的“原生汤”——那是智灵根据艾拉留下的母星样本调配的营养基质:含有从艾拉当年带回的共生体碎片中提取的类蛋白质分子、木卫二热液特有的硫化镍复合物,以及经过基因编辑的本地微生物提取物。这些成分在-2的海水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显微镜下能看到无数细小的气泡在缓慢升腾,那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甲烷,像为即将到来的生命奏响的序曲。
控制中心的主屏幕切换到孵化器的内部视角,李琨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边缘磨损的照片——那是十年前艾拉在火星科考站时拍的,照片里她举着一个装着淡蓝色液体的试管,笑容里满是期待。他用指腹摩挲着照片边缘,对着通讯器轻声说:“艾拉,我们要开始了。”
“‘火种’容器运输准备完毕,机械臂稳定性误差0.001mm,能量束缚场强度120%。”智灵的播报响起,屏幕右侧弹出机械臂的实时姿态监测图,红色的误差线稳定在安全阈值内。海水中,一台特制的运输机器人正托着一个半透明的石英容器缓慢移动——容器内部包裹着淡紫色的能量场,场心悬浮着一粒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光点”,那就是艾拉以意识湮灭为代价凝聚的共生体文明核心信息包。
“运输机器人距离孵化器还有50米,海流速度0.03ms,无扰动风险。”陈野紧盯着海流监测仪,手指悬在应急调节按钮上方。当机器人靠近孵化器时,智灵突然调整了能量束缚场的频率:“检测到孵化器周边微生物聚集,调整束缚场频率至4.7hz,避免干扰原生菌群。”容器外的淡紫色光膜微微闪烁,周围原本缓慢游动的微生物立刻散开,像在为“火种”让出一条通路。
终于,石英容器对准了孵化器顶端的接口。机械臂的腕关节微调0.3度,确保接口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在控制中心的慢放画面里,像一场庄严的仪式。“注入程序启动,信息流传输速率10tbs。”智灵的声音降低了两个分贝,屏幕上的进度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