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选择了远离数字洪流、回归质朴农耕与手工业生活的原人定居者及其后代们,自发地、沉默地聚集在简朴的、由当地岩石垒砌的中央广场上。此时正值火星的夜晚,稀薄的大气让星空呈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清晰与璀璨,银河如一条发光的巨川横贯天穹。无需指引,人们默契地仰起头,在智灵提前计算并广泛告知的天区方位,耐心而专注地寻找着。
终于,一颗移动的“星辰”出现了——它比周围所有固定的星星都移动得更快、更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目的性,平稳地滑过天鹅座与天琴座之间的黑暗帷幕。没有指指点点,没有孩童的喧哗,甚至连呼吸都变得轻缓。人们只是默默地、长久地仰望着,仿佛要将那光点的轨迹烙印在灵魂深处。他们纷纷将双手交叠在胸前,行着源自地球古老东方的揖礼;或是轻轻将手放在身旁伴侣、孩子、父母的肩上,通过肌肤的接触传递着无言的支持与共同的祈愿。他们按照地球某个失落已久的传统,在心中为远行者默诵着古老的平安经文,祝福那艘船穿越风暴,祝福船上承载的种子能在异星的土地上,如同他们在此地一样,顽强地生根、发芽、繁衍。那无数道无声的凝视,是源自血脉最深处的牵挂,与对星辰大海最朴素、也最真诚的祝愿。
木卫二,“守望者”永久科考站:
在冰封星球上方轨道运行的银白色空间站内,科研人员们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充满未来感的告别。他们调整着对向下方的冰下海洋的高精度探测器阵列,将一部分敏感器的角度微微偏转,对准了遥远的、在探测器中仅仅是一个微弱能量信号源的“希望号”方向。他们没有试图发送任何形式的通讯信号,生怕哪怕一丝能量泄露的干扰,都会像蝴蝶效应般影响那艘船即将进行的、精密度要求极高的初次跃迁轨道计算。
他们只是让探测器保持着“凝视”的姿态,并同步将这份纯粹的“视觉”感知数据流,通过极其复杂的量子加密链路,与木卫二冰壳之下、那片黑暗海洋中正在缓慢成长、如同婴儿般懵懂的共生体初级意识场,进行了一次极其温和的、非侵入性的链接。
一位负责意识交互的云民生态学家,其投影在控制室内泛着柔和的涟漪,他向着虚空,也仿佛直接对着那团在能量海中浮沉的新生意识低语:
“感受它,小家伙,”他的“声音”在数据流中如同暖风,“感受你的‘同胞’,感受这份毅然远行的勇气与决绝。这不仅是他们的旅程,也是我们我们所有形态生命,共同做出的选择,共同的未来。”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