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条逐渐平息的心跳线。
风与裂隙:星球的“最后絮语”
就在探测器散热时,盖亚星的“风”来了。这股风并非地球的气流,而是星际介质与星球稀薄大气碰撞产生的高速粒子流,速度达每秒400公里。风穿过晶体森林的蜂窝状孔洞,发出高低错落的呼啸:穿过直径1米的大洞时,是低沉的“嗡鸣”;掠过细如手指的裂隙时,是尖锐的“哨音”;撞上硅化“巨伞”的伞盖时,又变成杂乱的“噼啪”声——“岩镜”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声波图谱,竟与艾拉留下的共生体“摇篮曲”有37%的频率重合,只是前者充满生命的柔和,后者只剩冰冷的空洞。
风裹挟着细小的硅化碎屑,打在探测器的摄像头护罩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划痕。“岩镜”控制探测器转向风来的方向,发现风的源头是一道宽达5公里的地表裂隙——裂隙深不见底,边缘的晶体呈层状分布,像被强行撕裂的书页。探测器的红外传感器向裂隙内探测,温度稳定在-263,接近宇宙背景辐射温度,裂隙深处偶尔闪过微弱的反光,“岩镜”推测那是更深层的硅化结构,或许还保留着共生体文明的城市遗迹。
“下降至裂隙边缘探测。”指令发出后,探测器的缓冲轮缓缓转动,却在靠近裂隙时突然打滑——地表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硅质粉尘,是晶体长期被风侵蚀的产物。探测器的姿态传感器发出警报,机身向裂隙倾斜,关键时刻,它的辅助推进器喷出微量氮气,将机身拉回平衡——推进器的尾焰在稀薄大气中形成一道淡蓝色的细痕,瞬间被风吹散,仿佛从未存在过。
在裂隙边缘,探测器的机械臂伸到最大长度,采集到一块特殊的样本:这块晶体呈半透明状,内部包裹着一个米粒大小的、类似孢子的结构——这是盖亚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接近“生命痕迹”的物质。“岩镜”将样本数据传回观测站,光谱分析显示,孢子外壳已完全硅化,但内部仍残留着极微量的碳元素,碳同位素比例与艾拉共生体的基因样本高度吻合——这证明,这里曾是共生体文明的“摇篮”,而那场未知的灾难,是在瞬间将生命“定格”为永恒的化石。
探测器的“告别”与观测站的沉思
“拾光者-3”的能量储备只剩15%,“岩镜”开始执行回收程序。探测器缓缓升空,机身下方的摄像头最后一次扫过硅化森林:橙红色的阳光斜照在晶体上,折射出一片虚假的“璀璨”,风依旧在孔洞中呼啸,裂隙深处的反光如同遥远的星辰。当探测器升至100公里高空时,它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