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开始慢慢变化——嘶鸣变成了高音,震颤变成了低音,脉冲变成了节奏,像一首没有旋律的宇宙交响乐。
突然,她的意识触碰到了一丝不同的“频率”。那不是某种天体发出的信号,而是一种“倾向”——就像水流遇到石头会自动绕开,那丝频率让周围的粒子流,都微微向同一个方向偏转。弦顺着那丝频率摸索过去,发现它来自迷光之海的深处,穿过那三个空间褶皱区的缝隙——不是直接穿越,而是沿着褶皱区边缘的“引力切线”,像走在悬崖的边缘,却恰好能避开坠落的危险。
更奇妙的是,那丝频率还连接着一颗从未被标注的流浪行星——它的质量只有木星的0.1倍,表面覆盖着冰层,引力场微弱到常规扫描根本无法捕捉。但在弦的意识里,那颗行星的引力场像一个温柔的“跳板”,其引力透镜效应能将“远眺号”的跃迁距离缩短2.3光年,还能借助冰层反射的粒子流,中和沿途的高能辐射。
“就是这里。”弦的意识流重新收缩,回到主控室,指尖在立体星图上划过——一道新的路径,以淡绿色的光轨呈现,从“远眺号”的当前位置出发,绕过bd-76452褐矮星的磁流暴,掠过那颗流浪行星的冰层,沿着空间褶皱区的切线,直达迷光之海的核心。
当她将路径参数输入智灵系统时,主控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智灵的运算指示灯疯狂闪烁,原本平稳的电子音,第一次出现了0.7秒的迟滞——对以纳秒为单位运算的智灵来说,这几乎是“思考”的时间。随后,它的投影中弹出一行绿色的文字:“路径参数匹配宇宙局部曲率模型,补充暗物质分布数据后,误差率0.0008%,能耗损耗率26%,安全系数92%。历史最优解。”
弦的流光轮廓轻轻晃动了一下,不是因为喜悦,而是因为一种深沉的敬畏。她知道,这不是她的“直觉”,也不是智灵的“突破”。那颗流浪行星的位置,那道引力切线的角度,甚至粒子流的偏转方向,都恰好契合了“探索”的需求——就像有人在宇宙的法则里,悄悄调整了一下“概率”。
她想起老院长的话:“把自己当成星尘的一部分。”原来,星尘从未以“神明”的姿态出现,他没有在她的意识里说话,也没有显示任何神迹。他像盐溶于水般,融入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他是冰晶粒子偏转时,那一丝恰到好处的角度;他是流浪行星引力场里,那一点微弱却关键的透镜效应;他是空间褶皱区边缘,那道刚好能通过的切线;他甚至是智灵运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