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人做不到。
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发酵,最初都是由一群热血沸腾,永远热泪盈眶的年轻学生开始的。
这一次也是。
国子监学子联名上疏,不是一件小事。
它是整件事的起源,也是引爆朝堂的导火索。
政事堂收到了国子监祭酒呈来的奏疏,宰相章惇没有任何批示,只是下令将这份奏疏刻字拓印百份,传示汴京各大官署和朝臣。
政事堂作为执宰天下的权力中枢,对这份学子联名的奏疏不表态,不批示,但却拓印百份传示官署和朝臣,这个举动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所以,宰相们的意思,究竟是赞同学子所言,还是拓印出来让朝臣们自行讨论?
答案其实已经摆在明面上,只是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民间的舆论,经由这道学子联名的奏疏,不可遏止地传到了朝堂。
公开的,私下的,一场立嫡长还是立贤明的大礼议之争,开启了帷幕。
大宋的新君之位依然空悬,但朝野的议论却沸反盈天,越来越激烈。
两者各有拥趸,双方阵营也是泾渭分明。
新党朝臣大多是赞同立贤的,这里面有章惇的引导和授意,当然,也有赵孝骞曾经承诺过的利益。
旧党却大多认为应该遵循祖制,必须立嫡长,否则便是对祖宗的忤逆背叛,皇位是不合法的,同时也会给大宋社稷埋下隐忧祸患。
旧党的出发点其实也很简单,赵孝骞与新党私下达成的利益,尤其是继续推行新政这一点,旧党朝臣们是一点也沾不了光,反而会继续被章惇赶尽杀绝,他们自然是要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