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槎待渡天河阔,鳌背堪载地轴旋。”
此二句一出,众人仿佛能感觉到薛淮心境的变化,不再是暗无天日,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薛淮顿了一顿,脸上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随即给出结句:“诸君莫叹浮生短,俯看人间八百年。”
堂内又是一阵沉寂。
崔延卿神情复杂地看着薛淮,嘴唇翕动,终究无言。
“好诗。”
陈观岳当先打破沉默,却无花团锦簇的称赞,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但是这两个字却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
他们回味着最后那句“诸君莫叹浮生短,俯看人间八百年”,望着薛淮年轻俊逸又显出沉凝气度的面庞,再想到他这两年处处碰壁却矢志不移的过往,对于这首诗不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某种角度而言,薛淮这首诗和先前崔延卿的即兴发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是以诗明志,又夹杂自身的境遇和感悟。
崔延卿是愧疚和悔悟,薛淮则是放下纠葛豁达面对。
只不过在陈观岳看来,崔延卿固然才思敏捷,这番感悟却显得牵强,远不及薛淮一气呵成发自肺腑。
更不必说两人过去的表现就摆在那里,薛淮的诗作显然更有说服力。
高廷弼适时开口道:“景澈贤弟这首诗令人感慨万千,不过文远兄的诗作亦是意境悠然,在我看来真的难分高下。”
他心里觉得薛淮的诗更好,但委实不愿看到此子再三扬名,反正崔延卿的才名朝野皆知,那首诗也拿得出手,旁人不能说他偏颇。
陈观岳欲言又止,他很清楚高廷弼的小心思,此刻有种帮薛淮要一个公道的冲动,然而一想到临行前叔父陈伯均的叮嘱,他最终只能沉默地低头。
其他人或不想得罪高廷弼,或真心觉得这两首诗不分伯仲,遂打着哈哈附和高廷弼。
帷幕之后,曲昭云眉尖微蹙。
丫鬟见状便压低声音问道:“姑娘,你觉得哪首诗更好?”
“薛侍读的诗更好,崔编修则有取巧之嫌。”
曲昭云冷静地说道:“不过二者相差不大,平分秋色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她心里略略好奇,不知那位以骨鲠刚直闻名的薛探花,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结局?
薛淮不觉得此事难以接受。
他知道高廷弼在想什么,但眼下不必因为强求一个